17世紀時,荷蘭已是新教(尤其是卡爾文教派)的地盤,當時信仰新教的族群與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室之間有過長期的戰爭,史稱三十年戰爭。1648年,戰爭結束,參戰雙方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條約》,新教族群得以成立國家,荷蘭也是其中之一。至於荷蘭與比利時分開,則是後來的事。
荷蘭在鬥爭之時,已經趁大洋航道開通的機運,發展了海外貿易,甚至開拓了海外疆土。這一蕞爾小國的海上活動,是由平民百姓發動的。商人們集資合股組織了海外貿易公司。英國早已在1600年成立了皇家特許的東印度公司,荷蘭的商家遂於1602年合組荷蘭東印度公司,迅速開展海外活動。這一公司曾擁有當時全世界最大的艦隊,並有數以萬計的僱傭兵,在海上護航,也在海外佔地,建立據點。荷蘭人在南非佔了好望角,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到了馬六甲,在爪哇建立了巴達維亞,在日本取得長崎的出島,在臺灣也取得了大員(安平)的基地。這些港口組成荷蘭印度洋與太平洋的海運網,在國際競爭中,凌駕於早著先機的西班牙與葡萄牙,儼然一時海上霸主。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二十章 16—18世紀近代西方國家的興起(2)
荷蘭每年的貿易利潤十分龐大,不少國民為此投身海外活動。這一國家雖然有奧倫治公爵為其國主,實質上是平民百姓組織的共和國。他們幾乎全數參與國家的發展,其動員力量十分可觀,不是西、葡那種古老的貴族國可以比擬。可是,荷蘭本國的共和政體,並不延伸於海外。他們海外基地的本國人,可以組織議會,但是當地土著居民並沒有公民的身份。是以在大員熱蘭遮城外的漢人與本地原居民,只是殖民當局驅使的勞工及收稅的物件而已。
在荷蘭不可一世的同時,英國也已崛起。英倫三島,是歐洲屬最西邊的土地,其居民包括一波接一波由歐陸進入的族群。這一島群,在16世紀以前早已是大西洋海上活動的樞紐之一。西、葡兩國海外開拓的豐碩成果引起英國也投身海外的發展。英國已有一批有經驗的商人與城市居民,在伊麗莎白一世女王當政時,當時的海上活動,例如德萊克的艦隊經常在海上攔截西班牙的商船,洗劫西、葡佔有的港口。伊麗莎白女王是亨利八世的女兒,她繼承了父親反對天主教的立場,自此以後對於打擊西班牙、葡萄牙的海上集團,不遺餘力支援,十分鼓勵英國人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從1607年建立了今日美國弗吉尼亞州的詹姆斯鎮,1620年建立今日馬薩諸塞州的普利茅斯,一批又一批的英國殖民者,在新大陸的東岸建立了日後所謂十三州的大小城鎮。伊麗莎白女王曾敕封那位海盜王德萊克為爵士,她的寵臣拉萊在美洲建立的殖民地,就以弗吉尼亞(處女之地)為名,以紀念這位從未結婚的女王。
英國的土地、人口諸種資源,遠比荷蘭豐厚,而且英國沒有參加1618—1648年的那場勞民傷財的三十年戰爭,積累了力量。因此,在國際競爭中,英國不僅擊敗了西、葡,也迅速超過了荷蘭。英國在美洲奪得了原屬荷蘭的良港紐約;在東方,英國建立了新加坡,扼印度洋進入太平洋的咽喉。英國商人聯合成立的東印度公司(1600),獲得伊麗莎白女王賜予的貿易特權,儼然是英國海外開拓事業的專設機構。這一公司的海外工作者克來武等人,巧取豪奪,搞垮龐大的莫臥兒帝國,將印度收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在17世紀,曾發生了以市民力量為基礎的革命,由克倫威爾領導的議會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雖然後來英國王室復辟,英國終究發展為君主立憲制的政體。英國的###政治,使其全國國民都參與國家事務,其動員國家資源的能力堪為現代國家體制楷模。
隨荷、英之後進入現代國家之列的是法國與德國,它們於開拓海外上難以與英國競爭,但是在歐洲事務及國際事務方面也是舉足輕重的大國。法國自詡為當年查理曼帝國的後人,一向不甘落人之後,為了遏制神聖羅馬帝國及教廷的霸權,法國曾悍然參加新教的一方,對抗天主教的聯合力量。在不斷的國際鬥爭中,法國有時與英國作戰,有時與奧國、西班牙作戰,成為一個有強大中央王權的集權國家。太陽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長期的統治期間,法國是歐洲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其國力之強大,文化之燦爛,使法國成為當時世界的首善之國。
德國是後起之秀。居住在中歐的日耳曼族群,不甘心於神聖羅馬帝國的體制。日耳曼的歷史,也使他們不能接受教廷的思想約束。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將在另一章討論。在政治方面,日耳曼族群中的縉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