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駐紮有北洋陸軍第七師6200餘人,第十師11000餘人,另有禁衛軍6000人和拱衛軍14000人,共計37200人。其中第七師駐紮在南苑,第十師駐紮在北苑,禁衛軍駐紮在西苑,拱衛軍駐紮在西苑及三海等處。在北京外圍,北洋陸軍第八師9200人駐於清苑縣,另有巡防營15000餘人分駐天津、冀南、薊榆、多防、赤峰、宣化、正定、朝陽及古北口等處。
為了厚集兵力,段祺瑞又增加了兩個新編的步兵旅和一個重炮旅,段祺瑞還將原先駐紮于山西的第十二、十三、十四混成旅共計15000餘人及蔡鍔的雲南陸軍兩個師近20000人也用於加強北京外圍的防務。經過段祺瑞和徐樹錚等人的努力,在京師及附近地區好容易湊足了近10萬人的兵力,而且差不多都是能戰之軍。
和北京的防務相比,奉天和山東的情況則要糟糕得多。
為了加強對東三省的控制,袁世凱任命張錫鑾為奉天都督,並於1914年加張錫鑾鎮安上將軍封號,總理東三省軍務,奉天省的駐軍主要是由張作霖統領的第二十七師和馮德麟統領的第二十八師,第二十七師兵力為8600餘人,分駐於奉天城及鐵嶺等處,第二十八師兵力為7500餘人,分駐於北鎮錦州等處,再就是右路巡防3300人,駐於鳳凰城,後路巡防5500人及騎兵第二旅1400人,駐於洮遼等處。總兵力計不足3萬人,而駐紮於奉天的日本陸軍,總兵力已接近6萬人。
而令人感到憂心的是,作為東三省的最高軍事長官,張錫鑾卻只是個空頭司令,奉天省的軍權主要掌握在張作霖手中,張錫鑾雖然曾經是張作霖的老上司,但現在對張作霖已經失去了駕馭能力,作為東北地區的土霸王,手握重兵的張作霖一直不是那麼馴服,而且有訊息稱日本人一直在試圖拉攏收買張作霖。而以奉天目前的這點兒兵力,想要抵抗日軍的大舉進攻無疑是根本不行的。;
為了加強奉天方向的兵力,段祺瑞調第二十師12000人入奉,分駐於新民和遼陽,以為支應。又陸續調集部隊前往熱河、察哈爾及綏遠駐防,在段祺瑞的努力下,熱河駐軍增加到了近4萬人,察哈爾和綏遠駐軍增加到了2萬餘人。
對比奉天方向,山東方向的局勢無疑更為緊張。
在山東的中**隊,兵力也相當單薄,除了駐紮於濰縣的北洋第五師10000餘人外,再就是第四十七旅近4000人,除此之外,還有前、後、左、右、新巡防營共計20000餘人,分駐於德縣一帶。而這些部隊要面對的,是近6萬人的日軍和一支強大的海軍艦隊。
在交涉期間,由於日軍在山東的暴行引起了山東軍民的廣泛憤怒,為了防止擦槍走火,在英國公使朱爾典的勸說下,袁世凱下令山東駐軍後撤,儘量和日軍遠離接觸,避免發生意外衝突。而為了防止日軍以山東為基地竄犯中國內地,段祺瑞竭盡全力的調兵遣將,將北洋陸軍第二師、第三師和一個重炮旅共15000餘人陸續調往山東,並極力加強鄰近山東的江蘇、安徽、河南等省兵力。為了防範日軍可能對江蘇的進攻,段祺瑞調南洋第一師、武衛前軍共37000餘人分駐于徐州和銅山,北洋第四師10000餘人駐於南京。
在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之後,江蘇將軍馮國璋得知訊息,立刻聯合十九省將軍聯名通電袁世凱,指出“日款發生,亡國預兆”,倡議備戰,表示“國璋等分屬軍人,必盡其軍人救國之天職,凡欲破壞吾國領土之完全者,吾輩軍人,必以死力拒之。”而在袁世凱尚且猶豫不決的情況下,馮國璋便積極在江蘇境內展開佈防。馮國璋將江蘇原有的駐軍大力擴充,將駐紮在江蘇的第一、第七十四、第七十五、第七十六混成旅每旅不過5000餘人的編制擴充到了10000人,將第四師擴充到了20000人,並修築了大量的要塞堡壘,在一些較大的要塞,守軍都達到了2000人以上。
為了進一步加強集中兵力,段祺瑞還向鄰近諸省抽調兵力,他本打算把張敬堯的第六師調往鄭州,但張敬堯和他耍了一個心眼,讓名義上歸第六師轄下的江西新編第五、第六混成旅和第六師一部一同北上,就算是向段祺瑞交差了。因而最後實際到達鄭州的,是楊朔銘所部的贛軍兩個混成旅12000人。
聽了徐樹錚的講解,楊朔銘的“超級電腦眼”不斷的顯示著這些部隊的編制、兵力情況和指揮官,當他聽到“武衛前軍”幾個字的時候,心念微動,眼中的游標不由自主的停了一下。
當楊朔銘看到這支部隊的最高指揮官的名字竟然是“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