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全而又沒有完成練功要求,則為餓一天,青年人初練時,經常捱餓,後來,經過長斯磨練,逐漸掌握了攀山越嶺的本領,練就出穿山飛奔的硬功夫。單正道人見青年人走功大進,於是又加大練功難度,叫青年每日背上一個六、七十斤重的大香爐,按原來規定的時間和路線練習。春去夏至,秋殘冬臨,又是兩年,青年人騰功大進,於是道人才將護山防身秘術——青龍拳傳與青年,自得青龍拳後,青年人更加勤奮,晝練功,夜練拳,功藝結合,拳術日精,轉眼三年又過去了,一天單正道人把青年叫到跟前,對他說,馮清(青年人的姓名),你跟我已有六年多了,看起你道行難修,卻武功大長,這裡並非你的歸宿,去江湖上闖一闖吧!我明天將赴渝洲。這裡有把青龍劍,送你作紀念吧!馮清一聞此言,知難強留,只得灑淚向道人拜了四拜,接過青龍劍,練拳練劍去了。待練完功回洞中,不見師父身影,知已啟程,無奈何,只得隨及佩劍下山。 上述傳聞,是否真有其事,無關大局。青龍拳確是存在,至今仍流行於成都、廣漢、綿陽、三臺、樂至縣一帶。 青龍拳有三個拳路:第一曰龍拳;第二路曰青龍探爪;第三路曰青龍返道。以第一路最典型,第一路有六十四動,風格別緻,講究龍爪、蛇腰、穿梭步。主要手法有插、抓、搓、拿、挖、擰、點、戳;拳法含括貫、衝、砸、撩、甩、劈、撞、架等以及肘法中的楞、撲、頂、壓、過、搗等。各種手法交替使用,從而使上肢的擊法直橫剛柔、變化多端,再配合下肢擊法,如勾踢、撩掛、蹬、彈、點、踹、拐、提、絞、剪等等,就更加突出青龍拳攻防格鬥技擊特點。 青龍拳取龍之靈而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神聚而形似,動如山崩,靜如伏兔,步急快穩,繞轉穿行,具似游龍,時吞時吐,時浮時沉,時大時小,時長時短,變幻莫測。動合陰陽之理,靜含伏擊之機,隨身出手,身到步摧,招勢相輔,圓活巧妙,拳藝奇特,擊法玄異,功夫別緻。 青龍拳的主要動作有:青龍出水、青龍騰空、雲龍現身、青龍吐霧、青龍吞雲、青龍擺頭、青龍轉身、青龍擺尾、青龍戲水、青龍落地、青龍探爪、橫空旋繞、雙龍戲珠等等。 青龍拳以走功為基礎,常于山道、爛泥地(或沼澤地)沙灘等地方練習。故能很好地增強下肢力量。青龍拳又很重視龍爪功、二指禪、一指禪和抓拿功的技擊法訓練,所以,青龍拳有較突出的攻防格鬥作用,保持著峨眉派拳術的特點和風格。 除青龍拳外,尚有青龍刀、青龍劍、青龍搶等套路流傳民間。 盤龍拳 成都市西郊著名的青羊宮內,有八角亭,亭柱以石刻盤龍著稱。傳說其中一條盤龍,每到夜深人靜之後,就離柱升騰,時而繞殿盤柱、張牙舞爪,時而翻旋空中吞雲吐霧,時而潛身百花潭中戲水掀波,鬧得庶民不得安寧,道士難以棲身,道人告狀於太上老君,李老君怒,一拳把盤龍打死在亭柱上,其拳擊之跡,至今猶存。這個神話傳說,被後世拳師取盤龍之名,冠以拳術,改盤龍拳之拳路動作,實系吸取民間“水龍”舞的各種躲閃動作,揉化於峨眉派拳術之中,形成一種以遮攔認躲為主的龍形拳術。這種龍形拳,時而升騰,時而伏俯,時而擰旋盤疊,時而又勢如長虹,疾如離弦之箭,緩發悠悠流雲。在快速躲閃,在緩慢中伺機搶攻,拳勢變化難測,別有一番拳趣。 盤龍拳創於何時,待考。 盤龍拳流行於川西的溫江、崇慶、郫縣、新都、彭縣和成都一帶。 盤龍拳以龍舌掌為主,多鴛鴦掌法和旋腕掌。主要手法有戳拳、卷腕、插掌、滾穿掌、小開手、大雲手、劍手、刁手、摟挖手、搓手、旋肘、晃手等。掌到指先行,專攻人眼、鼻、喉、胸、肋和胯部,並擊之為內傷。故盤龍拳要求掌指有力,在運動中十分準確地襲擊對手。盤龍拳步法常用進三退二、左進右退、右進左退、走之字形的連環步,蜿蜒曲折,使對手難於捕捉進攻進機,攻之無因定目標,反易被反攻擊中。盤龍拳步勢多采用梭步、盤繞步、矮步、盤龍下臥勢、縮地勢、盤根錯節勢等等。盤龍拳很強調身腰變化,講究“身似游龍勢如長藍天、吞吐浮沉軟硬並用,時長時短躲閃刁滑,擰旋摺疊虛中藏法。”因此,揉腰活腰,俯仰屈伸,翻轉旋折成為必練的常功。 盤龍拳還包括盤龍槍、盤龍棍、盤龍雙刀、盤龍劍(帶長穗)等器械套路。 烏龍拳 烏龍拳又名烏龍擺尾,屬於一種模仿蛇形拳變化的拳術。 傳說,清代中葉,峨眉山龍神堂(今伏虎寺)極善法師,幼愛拳腳,少年出家。曾雲遊四海,至巴州,得樂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