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王所建立的;而兩漢以後,相沿成俗,逐漸發展為節令盛事,時間也因昭王“三日置酒”而定為三月三日。
(2)蘭亭雅集
三月三日成為重要節令以後,人們反而重在賞玩景物,飲酒作詩,祭神洗澡的原意慢慢消失。東晉穆帝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名流四十一人修禊事,在浙江紹興蘭亭聚會,引曲水以流觴,飲酒賦詩,因此作序,是極有名的掌故。當時作五言四言詩各一首的,有王羲之、謝安、孫綽等十一人;作詩一首的,有郗曇等十五人,作詩不成的,有謝瑰等十六人。唐人劉篤《上巳日》詩有云:“上巳曲江濱,喧於市朝路。相尋不見者,此地皆相遇。”杜甫《麗人行》有云:“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都可見唐代曲江禊遊的盛況。唐代以後,這種風俗仍然流行在文人之間。民國初年,梁啟超在北平農事試驗場還舉行過大規模的修禊。政府遷臺,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嚴先生尚邀集先師臺靜農教授等友人在外雙溪“風雅”過一番。據說大陸為發展觀光,而今在蘭亭故址猶有類似的舉動。但無論如何,“曲水流觴”的風氣其實早已不存
,因為當今之世,那有多少俊雅閒逸的人!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曾永義:酒史、酒話、酒文化(5)
五、浮以大白
而無論酒席行令或流觴賦詩,如果犯令或作不出詩都要“罰酒”。但“罰酒”的情況不止於此,而且自古有之。
《周禮》謂“觥其不敬者。”是說對無禮不敬的人要罰酒。《禮記?檀弓》說“杜簣揚觶而酌師曠、李調。”因為師曠、李調未能及時匡君之過,所以杜簣罰他們飲酒。《說苑》記魏文侯與大夫飲酒,命公乘不仁為“觴政”,監督飲酒的規矩,而且下令說,凡不滿引乾杯的,就“浮以大白”。“浮以大白”這句出於魏文侯的成語有好幾種說法,鄙意以為即“滿飲大白之巨杯作為處罰”。又史載陳後主命張貴妃等先作好五言詩,在宴會時令孔範等狎客唱和,如果一時作不出詩的就罰酒。又李廌《師友談記》說,東坡有次和他的僚屬宴會,東坡舉起大白之杯罰歐陽叔弼、陳伯修二校理和常希古少尹
,道:“你們三位都喝這酒,喝乾了,才告訴你們為什麼受罰。”三人飲罷,東坡說:“你們三位擔任主管,卻沒有舉薦李方叔這樣的人,即此就可以罰你們。”他們三位都感到慚愧,忙著道歉。那時張文潛也在席上,卻也舉起大白之杯,對東坡說:“先生也應當喝這杯酒。”東坡說:“為什麼呢?”文潛說:“先生從前主持貢舉,也錯失了李方叔,豈不和他們犯了同樣的錯誤。”舉座不禁大笑。
從以上這些例子,可見古人罰人飲酒,除魏文侯有點霸道外,都是很有道理很有意思的;尤其東坡以“遺賢”之過罰所屬三人,沒想張文潛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像這樣的“罰酒”風雅俊逸,難怪賓主盡歡,舉座大笑。
罰人飲酒,自古多限以三杯。譬如韓安國作幾賦不成,罰三升。蘭亭之會,王子敬詩不成,罰三觥。景龍文館記御詩序雲:“人題四韻,後者罰三杯。”又郝隆不能詩,罰依金谷酒數,是三鬥。所以吳諺說:“客來遲,罰三鍾。”顯然是有根據的。其中所云觥、杯、鍾、斗升,只是容器大小之名而已,其為三則一也。至於杜甫所謂“百罰深杯亦不辭”,只是詩人誇大之辭而已。
六、勸杯強飲
上文說過古代有“堯舜千鍾,孔子百觚,子路嗑嗑,尚飲百槪�鋇難櫨錚�靡運得魘ハ臀薏緩酪�6源絲狀宰釉緹圖俳杵皆��妥癰叩畝曰胺穸ㄕ庵執�裕�的遣還�竅慘��嗽斐隼匆浴熬∑淙襖�畢分�恰保�醭洹堵酆狻犯�酚薪槭碌丶右耘�擔�擔骸耙�樸們е櫻�秒紉司“倥#話臠��蛞聳�頡!��耐踔�砣綬婪韁���鬃又�迦緋さ抑�耍�四芸爸�!幣饉際且暈耐酢⒖鬃尤緋H艘話愕納聿氖親安幌履敲炊嗑迫獾摹H鞝艘煥矗�ハ禿酪��擔�勻徊還プ雲啤5�親怨湃叭艘�頻摹捌婕濟鍅小蹦酥零�鶉誦緣木僦梗�蠆灰歡�恪�
(1)以惡道強酒
譬如漢書《遊俠傳》說陳遵好擺大場面飲酒,等賓客滿堂時,就關閉大門,命人把賓客的車轄丟到井裡去,賓客雖有急事也無法離開。車轄是古代車輛使車輪不脫轂的關鍵,拿掉的車轄比現代人失去鑰匙還嚴重,因為駕起車一定發生車禍。又如晉書《王敦傳》說有次王愷請王敦、王導宴會,王愷命美人給賓客斟酒,客人如果沒喝乾,就殺美人。王導酒量不好,但恐怕斟酒的美人遭慘禍,勉強喝乾了;可是王敦卻故意不喝。連酒杯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