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這樣拆東牆補西牆,沒有任何意義,會造成他們的本職工作沒有人能做,到最後,甚至可能一事無成。
在經過短暫的思考後,顧舒晗找上了柏煜,與他討論從B大理學院招一批學生來幹活的可能性。這個時候,能夠上大學的都是有真才實學的,由於國情,學校對於學生的能力非常看重,因此,在理工學院,純粹的書呆子很少,學生們大都會嘗試著將理論和實際結合在一起。對於顧舒晗來說,如果能夠招到這樣一批人為他幹活,無疑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畢竟基礎底子擺在那兒,哪怕他們缺乏經驗,缺乏理論知識,學習的速度都會比顧氏工廠現在手下這批人要快得多。
柏煜聽了顧舒晗的想法之後,表示贊成,並且對於顧舒晗現在遇到事情習慣找他商量,感到欣喜。他在B市本就人脈廣博,去留洋之前,本身就是在B大讀的書,因此,B大可以算是他的母校,他與校長及許多老師都打過交道,因此,為顧舒晗穿針引線,完全不成問題。
B大的校長是一位知識淵博的老人,經歷過人生起伏,見證過社會動盪,一雙深邃的眼中,滿是沉澱的智慧與滄桑。面對得意門生的請求,他微微一笑,說道:“讓顧小姐來校招人自然沒有問題,不過,我有個不情之請,希望顧小姐能夠來我們B大做一次講座,將她的創業經驗,分享給我們的學生。”
這個請求並不算過分,目前,社會上很重視教學這一塊。越是身處於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人們便越是明白知識的重要性。許多成名的大家們都會來往於各地做巡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