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定會抱住永樂帝的大腿哭天抹淚,陛下,國庫裡不缺錢,缺糧啊!您這麼會想出這個“好”主意啊!
可惜君無戲言,夏尚書有膽子抱住朱棣大腿抹眼淚,朱棣也不會收回成命。
孟清和遠在廣西,絕不可能料事如神,摸準朝廷缺糧的命脈。可鴻運當頭,運氣來了,完全是擋也擋不住。
奏疏上的木料和金銀數額給了永樂帝驚喜,附在後邊的安南軍糧更讓朱棣喜上加喜。
“朕問你,其上所奏全部屬實?”
朱能派遣的親衛立刻答道:“回陛下,無論木材還是軍糧均為實情。卑下回京時,仍有木料和糧食陸續送到,更有鹽井為邊民尋得。興寧伯有言奏請陛下,可否許以安南之鹽換取暹羅,寮國及占城諸番邦之糧,並以大軍收繳黎賊所獲換取軍糧。”
“此事,成國公可知曉?”
“回陛下,成國公亦知此事。然未達天聽,不敢擅自做主。”
“為何不將此事一同上疏奏請?”
親衛也是一臉的疑惑,“卑下亦不知曉。”
朱棣坐在案後,面前攤著孟清和與朱能聯名的奏疏,陷入了沉思。
不明書,當有其理由。
安南鹽井,戰時繳獲,同鄰邦換糧……
瞬間,一個念頭從朱棣腦中閃過。
永樂帝笑了。
不寫成奏疏,便不需交付廷議,更不必經戶部。換取的糧食數目自然不必與人知曉。然大軍中有錦衣衛,且有成國公參與此事,必定不會瞞著宮內。如此,所得錢糧可充大軍,可充內庫,就是讓地方和戶部不得插手。
朝廷和地方官員的做派,朱棣一清二楚,成國公定也知曉。所以,才會聯名上疏。想必對興寧伯私下裡的算盤也是心中有數。
人無完人,朱棣是馬上皇帝,自然曉得將士用命,遠征在外,光是口頭嘉獎不足以彰顯其功。
粗俗點說,不管武將還是兵卒,腦袋系在褲腰帶上,拼死一場必須給點實際的好處。
朝廷獎賞,要待班師回朝。攻伐之時,便有朝廷嚴令,也難免有犯禁之人。
“與其過後嚴懲,不若先定以規則。”
朱棣疑慮全消,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大。不辜負朕一直護著,是個好的。
奏疏上的木料,朝廷有份。得來的安南軍糧,也可解戶部的燃眉之急。只是發現的鹽井和同暹羅占城等番邦的交易,朝廷就不好再插手。頂著上國的名頭,畢竟不太好同鄰邦小國口沫橫飛,討價還價。換做將領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