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6部分

”;顓頊的不才子“桃(應為木+壽,音tao)杌;以及“饕餮”三族,作為怪獸的“渾沌”,“桃杌”,“饕餮”也無一例外地出現在西方,其中饕餮位於西南一些,但想來離被稱為“西王母”(地名)的西荒之地不遠。也就是說,和其他幾位帝王略有不同,被虞舜放逐的都到了西方而不是四方都有,所謂“御魑魅”的說法很可能是指壓制當地少數民族,從這樣的想法衍生開思考,怪獸們的行為特性也就不足為奇。“渾沌”,“桃杌”,“饕餮”也具有相似的特點,這裡不加贅述了。

一種說法認為“窮奇”是一種怪獸,而少昊子只是因為其特性而被比作“窮奇”。從家族命名和傳說的情節而言都可以認為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窮奇就是少昊帝之子,不僅僅是因為有智慧而被視為神獸,它本來就是“神…獸”,是一個是非顛倒,善捕禽獸的傢伙。至於大儺中的逐疫十二神中負責“食蠱”的窮奇神,因為反而不夠“神話”,也就暫時棄之不理了吧。

四凶之檮杌

檮杌是北方天帝顓頊的兒子,它還有名字叫做傲狠,難訓,由這幾個名字裡,也可大略推知它的作為了。和窮奇一樣,檮杌後來也成了四凶之一。

根據《左傳》文公十八年:“顓頊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詘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囂,傲狠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檮杌。”這個不可教訓的惡人死後最終演化成上古著名的魔獸。

《左傳》文公十八年道:“舜臣堯,賓於四門,流四凶族渾敦、窮奇、檮杌、饕餮,投諸四裔,以御魑魅。”敦同沌。此謂舜流放四凶,以檮杌況鯀。鯀,禹父。

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引《神異經》注道:“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二尺,人面,虎足,豬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攪亂荒中,名檮杌。一名傲很,一名難訓。”

謂之檮杌。——《左傳·文公十八年》。注:“兇頑無匹儔之貌。”。服注:“檮杌狀似虎,豪長一尺,人面虎足,豬牙,尾長丈八尺,能鬥不退。”

楚之檮杌。——《孟子》。注:“囂兇之類,興於記惡之戒,因以為名。丁音惡獸名也。”

《春秋》雲:“顓頊有不才子名檮杌也。”

《孟子·離婁下》道:“晉之乘,楚之檮杌,魯之春秋,一也。”檮杌,音桃物。此謂檮杌同乘與春秋,為國史名,楚史名《檮杌》。

《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西方荒中有獸焉,其狀如虎而大,毛長兩尺,人面虎足,口牙,尾長一丈八尺,擾亂荒中,名檮杌。”另有一說是神名,《國語·周語上》:“商之興也,檮杌次於丕山。”另外有一本戰國時的書名叫《檮杌》是專門記載楚史的史書。

後來“檮杌”被用來比喻頑固不化態度兇惡之人。之人,《左傳·文公十八年》有云:“顓頊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天下謂之檮杌。”

四凶之混沌。

混沌一般與第一代神中的某個神相對應,也有的與第二、第三代神中的某個神對應。前者的混沌是“原始混沌”;後者的混沌是“日常混沌”和“終極混沌”。在古代,較突出的是前者;在近、現代,特別是近現代科學中,較突出的是後者。熱力學講到了終極混沌;非線性動力學講到了日常混沌。

古人想象中天地未開闢以前宇宙模糊一團的狀態。道教稱為“元氣狀態”《淮南子·詮言》:“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為物,謂之太一”。王充《論衡·談天》:“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後用以形容模糊隱約的樣子:在這渾沌的燈火裡,滲入一派清輝,卻真是奇蹟。也形容幼稚糊塗:跟那種渾沌無知的人,真是有理也說不清。

《山海經》中較早記述了混沌神話,特別值得認真分析。《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有的本子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顯然,這裡“渾敦”指太陽。那麼渾沌怎麼又與帝江聯絡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而帝鴻即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

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蕪經》:“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性,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