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3部分

、川兵守城,王錦繡、松安、餘萬清、李孟群駐北門,張敬修和東勇(新招的)駐飛鸞橋,潮勇(也是新招的)駐西門,秦定三、常祿駐東門,許祥光駐紮南六塘,江忠源、劉長佑駐紮鸕鷀州。清軍軍紀敗壞,四下搶掠,在營地設立市場,公開拍賣搶掠的財物。桂林的地方官對這幫四下搶掠的官兵十分惱火,下令民間可殺入室搶劫的清軍以自衛,“諭民間自行戕殺”。

血染天堂路(2)

清軍城外援軍與太平軍大小二十四戰,敗多勝少,唯江忠源部三戰皆捷,給予太平軍一定殺傷。兩軍血戰連連,雖然桂林城仍堅不可破,太平軍高層將領卻信心十足,悠然自得,以其大無畏精神,“據明月樓,每宴笙歌錯雜”。百年後,我國曆史學家讀史至此,歎服曰:“太平軍蔑視敵人,充滿自信,與清軍衰竭計程車氣恰成鮮明的對比”。

太平軍仿製的攻城利器呂公車。呂公車是龐然大物,“高與城齊,寬二丈。每車有云梯七具,可連袂而上。車有數層,每層可容百人。第二層儲滿火藥包(《粵西桂林守城記》)。”太平軍恃呂公車,逼近城池,全城慌亂。可惜太平軍不怎麼會用呂公車:士兵將第二層儲備的火藥包丟擲,卻因力道不對,連續兩個都落了回來,把所有的火藥包引燃,於是只好慌忙撤退,撤退時又被清軍一炮打中車頂,車內人幾乎全部陣亡。(在圍攻桂林中,太平軍和湘軍最常用也最有效的穴地攻城戰術登場。)

穴地攻城,即以地道攻打堅固的城池,自古已有此法,中國最早系統論述城市攻防戰術的是墨子,墨子總結攻城戰法為臨、鉤、衝、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車賁■及軒車等十二種。其中穴,指以地道作業破壞城牆,為攻城部隊開闢通道的戰法。但墨子時代的穴地攻城,是開挖地道潛入城中,極容易為敵所制,應用並不廣泛。到了明清時代,火藥得到大規模使用,穴地攻城戰術演變成挖掘地道至城牆下,掩埋地雷炸城,“掀翻鉅城,如揭片紙”。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總兵楊芳攻陷天理教叛軍據守的河南滑縣城,便是用此法。但使用仍不普遍,攻城軍主要還是倚靠炮火和雲梯。太平軍缺乏重炮的火力支援,又不能製造大型攻城器械,所幸部隊中礦工不少,擅長土工作業,才開始普遍地使用地道攻城。由於太平軍穴地攻城的廣泛實踐,這項戰術得到廣泛運用,到了戰爭中後期,湘軍也幾乎全靠穴地攻城,直至李鴻章淮軍改用西洋開花大炮轟垮城牆的戰術,穴地攻城才退出歷史舞臺。

地道攻城的方法,通常是在城幾里之外選擇隱蔽地形,在敵方肉眼所不能及的地方,挖掘巨洞以為入口,開挖地道。地道開掘需要非常有經驗的礦工,使得地道能夠精確地挖到城牆根,然後在城牆根下挖一大洞,埋上炸藥並引爆,將城牆炸垮。攻城部隊從缺口衝入,攻克城市。或者將城牆炸塌一角,引敵人盡數前往缺口圍堵,攻城部隊則從防禦薄弱其他地段登城。還有一種雙層穴地攻城戰術,是為了對付名將江忠源而創設的,地道開挖兩層,先引爆第一層,清軍蜂擁前來,圍堵缺口,這時再引爆第二層,廬州即被此種戰術攻克。穴地攻城極為有效,不過在長沙圍城時,左宗棠想出了破解穴地攻城的妙招。湘軍圍天京,李秀成又想出了另一克制穴地攻城的絕活,但很快被曾國荃想到了改進的辦法。這些絕招後文將有提及。

又說太平軍在桂林實施穴地攻城,挖了一個多月,才猛然省悟桂林是喀斯特地貌,無法實施穴地攻城戰術。太平軍開挖地道,經常挖到地下河流或者地下湖泊,士兵淹死不少。好不容易挖到城牆根,卻絕望地發現桂林城牆下都是巨石塊,怎麼也挖不動,只得作罷。“桂林城根多堅石”,“掘之累旬不能入”(《武昌紀事》)。

太平軍在桂林多日,始終不能破城而入。又聽城內百姓說“倉庫空虛,糧草匱乏”,打進去也撈不到什麼,於是楊秀清下令放棄攻城,咸豐二年四月,桂林圍解。

太平軍在“湍急的麗江邊紮營,一邊修整部隊,一邊抓捕大量船隻,以補充他們撤離永安時在■江捨棄的大量艦船。在圍攻桂林期間,太平軍發展戰略和後勤補給技藝,使自己成為一支水上和陸上力量都很強大的武裝。幾個星期裡太平軍蒐集到了四十多艘大船。他們將儲藏的軍需、糧食、洗劫來的金銀珠寶財物及無戰鬥能力的婦女兒童統統安排在這些船隻上”(史景遷《洪秀全與太平天國》)。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血染天堂路(3)

在水面負責阻擊的清軍是張釗所部“大頭妖”。張釗原來是天地會的“艇匪”,一度投奔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