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造成一到交稅的時候,市面上出現大量農民拋售糧食,這必然導致價格猛跌,糧價猛跌的背後,有市場規律的原因,也有糧商故意壓低價格的原因。
明朝的滅亡,也和商品經濟氾濫有著重大的關係。
一個農民如果種了十畝地,每畝要交一斗糧食,那麼這個農民要交的糧食應該是一石。但糧食價格猛跌了一半,甚至可能跌六七成,那麼那個農民要交的付出的糧食就變成了兩石甚至更多。
但朝廷卻只徵收到了一石糧食,試問那5o%以上的糧食跑哪去了?自然是進了糧商的口袋。
也就是說每年會有幾千萬兩進入糧商的口袋,其額度應該比每年朝廷田賦徵收的稅銀高出1o%~2o%左右。
糧商又可以用這些糧食運到邊疆賣掉,邊疆困苦,糧價非常高,還可以換到鹽引。晉商就是專門做邊軍的生意,也正是因為他們的針對人群,外加明廷對社會監管無力,對思想控制約等於零的關係,那些晉商在這明末竟然把生意做到了滿清頭上。滿清要什麼,他們就賣什麼。滿清入主中原後,更是搖身一變成了皇商。
如果是碰上某地災荒,那麼這些糧商便會限制糧食出售,以此太高價格謀取暴利。
農民納稅時的巨大損耗,對農民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負擔。而對朝廷來說,這樣的損耗也是無法給他們帶去任何好處的,還可能因為人民困苦而出現起義什麼的。
縱觀明朝全程,農民起義幾乎貫穿整個明朝,在對民間控制力低下的背景下,簡直是催生造反和叛亂的溫床。
要概括明朝的社會狀況,最合適的莫過於‘天堂與地獄共存’,有錢人的天堂,窮人的地獄。
趙巖之所以對這糧食販運生意動心,並不是因為其中有多少銀子可以賺,而是因為糧食在明末的重要性。
這東西簡直就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上千萬的農民因為糧食而暴動,數不清的官軍因為缺少糧餉而叛變,更有無數人因為糧食而被餓死。
這些糧食讓那些糧商買去並不能起到多大的用處,無非是他們囤貨居奇的工具,對恢復生產一點用處都沒有。
趙巖弄到了五萬五千石糧食,還剩下二十一萬兩銀子,手頭還是很寬裕的。粗略的換算的話,就是五百多萬公斤米麥,一人一天吃上一斤糧食的話,足夠差不多三萬人吃上一年。
這年頭的勞動力一天吃上一斤糧食是很輕鬆的,甚至一斤還不夠吃,主要是因為蛋奶肉攝食不夠。不過老人小孩婦女吃的沒有那麼多,平均著大致一算,也差不多是這個數。
除了糧食,趙巖還要採購的東西還有很多,鐵料、耕牛等等最為主要,有了鐵料,自己可以打造武器、農具,有了耕牛能提高生產力。
山東這地方缺少鐵礦,只有魯西一帶有鐵礦,而且品質不高。買鐵料有點麻煩,最後還是在鄭世璉的引薦下,趙巖結識了一個礦監。
趙巖給那個礦監塞了三千兩銀子,趙巖終於是找到了穩定的鐵料來源,一口氣在那礦監手裡買了兩萬多斤鐵料,將庫存一掃而空。
趙全邊在濟南城附近購買耕牛,邊組織運送車隊。
如此龐大的物資要運回登州,難免要耗些心力和體力。
amp;1t;ahref=p;gt;。
第一卷:潛龍在淵 第十章:路遇賊寇
農曆九月,已經到了秋末,但氣溫早就冷了下來,小冰河時期的山東,在這時就像是進入了冬天一樣,北風已經開始肆虐。
呼嘯的北風中,一個龐大的車隊正緩緩行出濟南城,這車隊看上去就像是一條長龍,足有三百多輛牛車,牛車後面還有幾百頭耕牛。人數更是達到了上千人,有的牽著牛車前進,有的趕著後面的耕牛,有的護衛在車隊前後。
車隊之中,一個年輕人騎在一頭黑色的駿馬上,隨著車隊款款而行。這人正是趙巖,面色有些凝重,對邊上趙全問道:“趕回登州要幾天?”
“牛車一天走上五十里以上不成問題,最快七天就能回去,慢一點的話,可能**天吧!”趙全一臉喜氣的估計道,看著趙巖有些憂慮的樣子,奇怪的問道:“公子有什麼心事?”
趙巖看了看這龐大的車隊,有些擔心的說道:“我們這麼大的目標,就怕路上碰上什麼禍事。”
“還是要快些練兵啊!否則運次東西都提心吊膽的。”趙巖感嘆道。
“公子無須擔心,我們這上千人的隊伍,誰有那麼大的膽子?”趙全卻是渾然不在意,以他老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