奕山的本事,蔣傑還真有點不放心,這是大規模戰役,由不得半點閃失,不過有熊廷弼坐鎮,那就另當別論了。至於說從四川調十萬石糧食,也不算什麼大事,給他就是;從山西和四川調兵,也可以,但必須要打勝,一旦讓流寇流竄回陝西,跟著流竄到山西或者是四川,那就糟了。但楊奕山能夠考慮到這一點,也足見做足了功夫。
“既然先生認同了重嶽的想法,那我助他一臂之力,收穫全功,也不無可。他的摺子,估計再有兩日便到,到時就像先生說的,先議一議。(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洪承疇已經進京,就任兵部尚書,他對那裡的情況很瞭解,可以聽聽他的意見。”嶽肅說道。
還真照嶽肅的話來了,兩天之後,楊奕山的奏摺送到京師,進了內閣。
摺子一到,自然是嶽大人先行過目,大概內容他已經知道,眼下看了一遍,奏請的事情,和書信上寫的,基本一樣。看完之後,嶽肅給韓爌過目,韓爌看完,依次是亓詩教、張正剛的內閣大臣。
眾閣臣看罷,奏摺又回到嶽肅的手中,然後由嶽大人說道:“三邊總督楊奕山提請調山西、四川的兵馬入甘肅,會剿流寇,諸位以為如何?”
現在四川和山西,其實都沒有太多兵馬,四川被王嘉胤折騰一氣,兵馬損失慘重,雖說也新招募了一些兵馬,但都是新兵,難堪大用。山西更不用說,除了和王自用打了一氣,韃子也來折騰一番,損兵折將自不用說。
如此提議,若是洪承疇提出,閣臣們當即都會反對,因為這一戰事關重大,讓已經被逼進甘肅的流寇再竄回來,不光是陝西,連山西和四川都會大亂。再者說,你三邊總督不是還轄著寧夏和延綏的兵馬麼,可以從那裡調呀。不過知兵都知道,如果攻打甘肅,寧夏和延綏的兵馬是絕不能動的,必須守住邊界,以防流寇逃竄過去。
但是眼下的提議,是楊奕山提出來的,以楊大人的身份,再加上嶽肅在此坐鎮,誰敢直接給否了。說句不好聽的,這事到底準不準,其實大夥說什麼都是白扯,全是嶽大人一句話的事。
同為嶽黨中人,張正剛第一個開口說道:“大人,下官以為楊大人的提議十分有理,現我大明外有韃虜,內有流寇,韃虜非一日可滅,流寇若在不除,實在是養虎為患。所以,應按楊大人所言,調集兵力,儘量用最短的時間,將流寇肅清。”
張正剛不懂打仗,但不管可不可行,看起來是沒有錯的。又是一黨中人,哪有不幫襯的。
待他說完,嶽黨官員立刻紛紛點頭,表示贊成。
隨後,亓詩教說道:“嶽大人,下官也認為楊大人的建議可行,流寇之患,必須早平。”既然要和嶽黨聯手治理國家,那就應該想到一起,剿匪是刻不容緩的,難得楊奕山肯做,那就讓他趕緊將流寇平定,也省的天下動盪。
在亓詩教的帶領下,齊楚浙三黨的閣臣們也都一起連連點頭,表示贊同。
現在,剩下來的就只剩韓爌一個人沒表態了。韓爌也不懂帶兵打仗,眼瞧著所有閣臣一起透過,自己也無話可說,只能透過。不過老傢伙還是多說了一句,“剿匪確實刻不容緩,但從山西與四川調兵,也不知是否妥當,要不然請兵部尚書洪承疇幫忙斟酌一下,他久在陝西,對那裡的事情最為了解。”
嶽肅也是這個打算,想聽聽洪承疇的意見,於是當即派人到兵部衙門去請洪承疇到內閣議事。
內閣傳話有請,自然不會有大臣耽擱,洪承疇才到京上任不久,一聽說請自己到內閣議事,連忙乘轎趕去。
在陝西當三邊總督的洪承疇,做事雷厲風行,可自從進京為官,變得很是低調。一進內閣,便是一臉謙遜的模樣,先給諸位大人問好,其實兵部尚書也不比內閣大學士差哪,甚至權利更大。
嶽肅讓洪承疇先坐下,然後把楊奕山的摺子給他過目,洪承疇看了之後,心中暗自琢磨,看來這當官還真的靠出身,我這早就向朝廷言明,若能調幾萬兵馬到陝西助陣,定能剿滅流寇,可朝廷不加回復,等到了楊重嶽當三邊總督,他向朝廷請兵,內閣就當大事來辦,還商量起來。而且更別說是從調賑濟災民之糧了。人比人得死呀,誰叫人家楊奕山有個好老師呢。
眼瞧著嶽肅坐在上面,自己總不能說不行吧,而且這是剿匪大計,必須要一心為公。洪承疇想了想,說道:“諸位大人,承疇以為,剿滅流寇是當務之急,從外省調兵,也不無不可,但關鍵在於,統兵排程,不能有失。還有,萬不能讓流寇趁機再竄入陝西,否則山西、四川缺兵少將,他們再進而竄入,則大亂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