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所以被列為失蹤,到入學年齡了,學區的小學為小龍彥一直保留著學籍,教室裡有他的桌椅,到7年後破了案,學校在為小龍彥開過追悼儀式以後才登出小龍彥的學籍。這才是義務教育制。 。。
學校就是養雞場(4)
不管老冰怎麼從在“*”中已經被批得一無是處的“智育第一”的觀點來批評日本的公立九年制義務教育,但日本的公立學校有兩點是老冰很欣賞的,也是中國教育體系中最缺乏的:首先是體能教育,其次是團隊精神,公立中小學是進行“工具”教育的,作為工具,堅固性必不可少,所以日本學校很強調學生的體能活動。有些人所不理解的日本中小學生的短褲短裙實際上是從這個考慮出發的。小學還只是玩,不強調競技體育,只要在地上摸爬滾打就行了,所以日本中小學生回家的時候,一個個都是髒兮兮的。老冰一次聽過一位母親在說笑話,說她從小姑娘的時候開始,就一直想象著那樣一幅很浪漫的圖畫:有人敲門,開門一看,門外站著一個髒兮兮的小男孩,怯生生地叫她“媽媽”。“現在是每天回來一個叫花子大模大樣地叫我媽媽,比我當年想象中的髒孩子還要髒上十倍!”那位母親很為浪漫的想象和嚴酷的現實間差距而忿忿不平。
老冰有個客戶是經營磨具公司的,生了仨丫頭,一年一個,剛到日本時去他們家玩過一次,那時候那仨丫頭剛在讀小學初中,一進門,院子裡仨黑炭頭一字排開跟老冰鞠躬,把老冰弄得一愣:怎麼了,這哥兒們白白淨淨的呀,難不成他太太……!老冰不由得有了“靈魂深處一閃念”,很為那哥兒們抱委屈。去年又去了一次,仨丫頭全上大學了,一進門還是一字排開給老冰鞠躬,只不過黑炭頭變成了漂亮的白淨丫頭,老冰這次對那太太心裡那個慚愧喲,原來那時候的黑炭頭是叫太陽給曬的,不是老冰瞎想的什麼原因。
小學生也有玩競技體育的,主要是棒球。(日本人特別喜歡在老冰看來特別枯燥無味的棒球,可能與日本人枯燥無味的民族性有關係,但老冰解釋不了為什麼美國人也喜歡棒球。)因為有附近的大爺大叔們休息天來學校當業餘教練。現在也有玩足球的,但不多,原因和玩棒球的學校多是一樣的:不太有像樣的業餘教練。日本法律規定學校必須有游泳池和體育館,除進行日常體能訓練外,體育館的另一個用途就是災害時作為居民的避難所使用。
上中學以後就更加變本加厲了,全體都必須參加一個體育俱樂部,下午3:30~6:00為俱樂部活動時間,日語簡稱為“部活”,也就是說每天必須運動兩個半小時!星期六還有,有的學校星期天還有半天!中國學校裡有一個“校隊”的名詞,這其實搞的是精英體育,日本沒有什麼“校隊”,有比賽俱樂部,所有人大家一起去,也就是說每一名學生都是屬於某一個“校隊”的,當然比賽時有“regular member”和“bench”的說法的。
可這種“部活”還有著別的更重要的意義。大家都公認日本人的團隊精神強,其實這種“部活”在培養團隊精神上功不可沒。說是說體育俱樂部,其實大多數體育俱樂部也不是在搞什麼競技體育,就是在健健身,但在健身的同時這種體育俱樂部還提供更多無形的東西。
體育俱樂部有老師帶,但大多數時間是一種自律的活動,就是高年級帶低年級玩。大家都知道日本人的先輩後輩等級森嚴,就從這裡面來的。低年級伺候高年級,高年級照顧低年級,以後幾乎終身不變。所以日本人特喜歡扎堆,一個公司、一個部門弄著弄著就成了全一個學校出來的了。有誰混出頭了,老想著要弄兩個後輩來照顧一下;後輩找工作時也儘量要找有先輩已經混出來了的地方。沒先輩的地方儘可能地不去,因為基本上就沒了混出頭的指望,去也是白去。
學校就是養雞場(5)
這種俱樂部活動的另一種功能就是培養了“團體比家庭更重要”的潛意識。成天在學校,星期天都要去。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形成了家是第二位的意識,什麼事都是團體優先。這樣在走上社會以後晚上加個班,節假日讓你去公司什麼的時候不會有牴觸情緒。
俱樂部活動對於增強團隊精神有很大作用,但是副作用也是很大的。其中之一就是前面說過的日本學校最嚴重的“抱團欺負人”問題。
這種欺負很常見。你要是看見孩子們去上學,有個孩子揹著幾個書包的,那就是在被欺負。是不是受欺負的孩子一定就是小個?倒也不見得。往往受欺負的都是氣力弱的,人高馬大受欺負的也不在少數。怎麼回事呢?別人看你不舒服了,不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