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另外兩個,單說黃日華一人,他現在的人氣就算我不說,大家也該心裡有數。我相信,即使是一部一般的武俠電視劇,有他坐鎮,也是不需要擔心收視率的。”說到這裡,他忽然望向攝影師馬楚成,笑問道:“楚成,光聽我說了,你怎麼不說說自己的看法呢?你作為攝影師對於鏡頭的運用和拍攝應該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那麼你到底想要什麼樣的作品?千萬不要走騎牆路線,有什麼你就說什麼吧。”
既然是搞攝影的,對於美學之類的東西就會很感興趣,要不然未來馬楚成也不會拍出《劍諜》這樣唯美的武俠片。
在八十年代是個香港人就會喜歡武俠小說,馬楚成也不例外,不過他和別人不一樣,他最喜歡看的不是小說的內容。而是武俠小說的封面還有裡面精彩的插圖。
在早期金庸的武俠小說中,各章節的插圖由姜雲行、王司馬兩位漫畫家分別繪製。在筆法上,王司馬注重寫意。姜雲行偏好工筆白描;在構圖上,王司馬更講究整體均衡,姜雲行偏好把重心放在圖案上部:王司馬多選擇戀愛或喝酒的場景,人物活動多在山中或酒店進行:姜雲行多選擇山中平地或村外開闊地帶的描繪。
兩人中馬楚成比較欣賞王司馬,認為他已經把金庸小說中的精髓用畫筆給表現了出來,像《天龍八部》裡面的“老和尚打拳”,“四大惡人重聚首”所繪的插圖都十分的傳神,而要真正的達到這一點對於美學愛好者來說絕不簡單。
說起王司馬,香港文化界還有一段佳話。
話說漫畫家王司馬1965年入《明報》工作,負責監督《明報》及所屬出版機構的美術工作。金庸很欣賞王司馬的漫畫,他的武俠小說修訂重版時,指明要王司馬為他設計封面和插畫。王司馬的稿費卻一直沒有增加過,依然是一個月300元。有一天,王司馬遇到香港的另外一個文化名人倪匡,發了一點牢騷,倪匡答應替他去說。倪匡見到金庸,先是問他王司馬的漫畫好不好?當金庸豎起大拇指誇王司馬的漫畫時,倪匡立馬單刀直入主題“應不應該加稿費?”金庸想也沒想就回答:“應該地。”倪匡接著說:“你知道他只有300元一個月嗎?”“這麼少,不行,不行。”“他想加到多少?”倪匡說:“1500元。”金庸有點猶豫:“這太多了一點吧?”“那你可以加到多少?”金庸想了想:“1200元吧。”“多謝啦,多謝!”倪匡馬上脫帽致敬。原來王司馬本意只要求加到500元,結果加到了1200元,倪匡當然滿意。這一次可以說是倪匡“計取金庸”,成了一段“香江佳話”。事後金庸知道,只是笑笑說:“1200元買王司馬的畫,還是太便宜了。”
此刻聽到榮少亨點名要他表態,馬楚成站起來,恭恭敬敬說道:“我完全同意榮監製的看法。為了刺激收視率而在這部電視劇裡大加感情戲完全是無意義的,最終只能拍出一部庸俗的武俠劇。什麼是真正的武俠?什麼是支援讀者觀看的動力?這些都是我們要表現的。對武俠小說的狂熱和激情,對神秘武俠世界的渴望和追求,這才是真正應該被突出的方面。不要談什麼收視率,如果單純是為了收視率而放棄了本應該表現的主題,就算我拍攝的畫面多麼地完美,也只不過是一幅沒有太多意義山水畫而已。在此,我非常推崇金庸先生御用插圖畫家王司馬的取意,用古樸的筆法透過寫意的手段,用心地去描繪出故事章節中的內容,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用古樸寫真的鏡頭,努力地去拍攝出那個劍氣長虹中的武俠年代,當然,要做到這一點可能會在佈景以及服飾各方面有所要求,但是為了這部戲的成功,我認為我們應該大膽地嘗試一下,不管什麼代價。”
馬楚成的態度很誠懇,誰也看得出這絕對是真心話,絕對不是空言。說起來馬楚成作為簡單的一個攝影師能夠提出這樣的見解來,絕對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馬楚成的敬業態度感染了在座的所有人,韋家輝修正了自己的觀點,開始和導演杜琪峰討論起改編的具體構思了,雖然還需要時間來潤飾,但主題已經確定,就是要以武俠大義為絕對的主題,一切情節都為這個主題服務。
榮少亨再和其他人商談了一番具體的拍攝構想,這次碰頭算是結束了。
最後告別時,榮少亨對馬楚成笑道:“想不到啊,楚成,你的進步神速,看起來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從單純的攝影師轉為導演了,你的成就令我吃驚,但最讓我高興的是,在分析和理論上,你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竟然能夠從小說的插圖聯想到我們拍攝這部戲的風格,如此用心令我感到十分高興啊。”
“都是亨哥你教誨有方。”馬楚成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