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71部分

略:其一,要防外夷入侵,必須屯田守邊,尤其巴爾楚克,要廣為開墾,使之成為邊疆重鎮;其二,要安定回民,改變民族偏見。

林則徐從安邊富國的大局出發,駁斥回族會因“富強而生反側”的謬說,主張減輕糧稅,招回分田,使貧窮回民得以安定,其塞防思想互為表裡因果,“屯墾、屯邊、固邊”層層遞進。

林則徐海塞並重,有預見,為後續事變證實。“海塞並重”思想也在左宗棠和沈葆楨手中開枝散葉,影響深遠。

而李鴻章對海防問題的看法,集中體現在他的萬言《籌議海防折》上。李鴻章深諳中國政經中心俱在東方,天然海洋屏障拱衛了財富,而鴉,片戰爭不僅震驚國人也震動國基。

其深知清廷國庫空虛,提議在新疆採取守勢,靜觀其變,運用以夷制夷,使英俄相互牽制,以待日後收復國土。如此清廷就可撥西北軍餉用作東南海防,壯大海軍。

李鴻章強調新疆界於俄英印及波斯之間是敏感地帶,清廷“餉力、人才實有不逮”,應集力海防,暫緩塞防。針對國內形勢,李鴻章開出藥方:變革奮起,其呼籲遵循實事求是,務實求真,興辦洋務。對外懼戰以求自強發展的和平環境,切不可逞意氣孤注一擲,視國事為兒戲,內政不修,則“戰守皆不足以恃,而可亦不可久也”。

他說列強憑藉海船火炮實為中國“數千年來未有之強敵”,而中國仍“猶欲以成法制之”,如患者不論何種疾病皆以古方治之,肯定不能見效。因此他認為“居今日而欲整頓海防,舍變法與用人,別無下手之方”。

其倡導“變”是指軍事制度變革,建立新型陸海軍;改革舊式科考八股,培養新式科技人才,這點倒是很受吳可等有識封疆的贊同。

對李鴻章“暫緩西征、全力海防”的觀點,左宗棠竭力反對。他認為新疆、蒙古和京師連為一體,新疆失守,連鎖反應,危機京城。因此他主張水陸並重,一邊收復新疆,一邊加強海防。

左宗棠分析當時國內外形勢,認定是進軍新疆的好時機。回民叛亂已然平息,新疆叛亂勢力尚處萌芽,非根深蒂固,英俄皆對新疆虎視眈眈,沙俄已佔伊犁,以夷制夷的策略失效。

此時,沿海地帶海防形勢較塞防緩和,列強多忙歐洲戰爭和財富爭奪,中國趁時出兵新疆,收復失地,如若不然,日趨嚴重,尾大不掉,愈加棘手。

其清醒認識到“海疆之患不能無因而至,視西陲之成敗以為動靜。俄人攘我伊犁,必將久假不歸。大軍出關,艱於轉運,深入為難。我軍日遲,俄人日進,宜以全力注重西征,俄人不能逞志於西北,各國必不致構釁於東南。”

同時他表示東南海防局勢沒看起來那般困難,朝廷難道忘了東南沿海還有一位實力強勁的兩廣總督吳可。

以他對吳可的瞭解,除非遠東英法聯軍再次聯合出兵,而且還只能海軍配合,才有可能於兩廣沿海地帶成功登陸,否則列強軍隊絕對討不到好去。

而此時新疆局勢已經糜爛,朝廷再不動手平亂,等到亂軍徹底穩定局勢,朝廷再想有所動作,所需付出代價可不是眼下能比,就不知朝廷到時有沒有那個財力跟魄力?

左宗棠原本只是一番實言,誰料卻給吳可惹來不小麻煩……

而應左宗棠之請,吳可雖嚴密監視安南局勢難以抽身北上,但還是發來奏摺參與此次‘海防’與‘塞防’之爭。他自然站在左宗棠一邊,歷史證明左宗棠的“海防”與‘塞防’聯合才是正理,他自然不可能睜著眼睛說瞎話。

在奏摺之中他幾乎是拍著胸口保證,有他吳某人和手下部隊存在,起碼兩廣地區海疆不用擔心,列強想從兩廣佔便宜絕不可能。

……

朝廷反覆斟酌,最後決計採用海塞並重的方針,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速籌進兵,節節掃蕩”;同時任命李鴻章督辦北洋海防事宜,沈葆楨督辦南洋海防事宜,吳可從旁協助,兩廣水師作為南洋水師主力辦理。

得,搞來搞去結果最受傷的,卻是兩廣方面。幸好兩廣實力強勁吳可並不在乎朝廷的支援,否則還不得被氣炸了肺?

……

話說清廷發跡於東北,叩關南下,建立帝國,據歷史經驗,重視陸疆,輕視海疆。康熙晚年曾道“海外如西洋等國,千百年後中國恐受其累”,而沙俄在北方入侵暫時讓清廷放鬆了海疆。

1864年7月19日,湘軍攻克天津,標誌著以太平天國為中心的農民,運動開始退潮,大清王朝渡過了覆滅危機。清廷常年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