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各國的工農發展是怎麼樣的,但在陳鳴的設想中,以他所掌握的知識來看,他覺得還很合理的。
在社會科技發展還沒有進入到一個相對高的程度的時候,大量的富餘人口可以被‘農場’所養活;而等到社會從蒸汽時代進入到電氣時代,隨著一系列農用機械的發明,農場主自己追求最大利益化的程序裡,就會主動地用機器來淘汰一批批的僱工。為新時代工業發展的浪潮提供大量的勞動力。這很和諧不是麼?
陳鳴很明白的將‘農場’放到了資本的一邊,資本就是為了追求利潤而存在,農場要求它的所有產出在扣除各項資本和勞動力投入成本之後,還要有利潤,如此才能夠繼續生存下去。然而對於佃戶而言,即便他們在扣除各項資本投入和勞動力成本之後已經沒有“利潤”,但是由於家庭農業的勞動者仍然獲得了作為工人的“工資”,因此仍然可以繼續生存,並且會極大地排擠僱傭經營農場。即使這種生存往往是以更多的勞動、接受更低的勞動報酬和更低的生活水平為代價的,那也注意成為一個大大的絆腳石。
怎麼辦呢?
陳鳴的解決辦法就是用‘農稅’來拉偏架。
雖然這麼做挺不公平的,但為了消滅‘佃戶’,陳鳴也只能這麼做了。【有異議的歡迎大家提出來啊,一切為了‘合理’!】
所謂的特殊條例就是:民間自發的組成百畝以上的農場公司【就比如之前的生產隊】,在農稅的繳納上可享受更優惠的二十五稅一之標準。
實際上陳惠和陳鳴的這兩個政策推出後,在一定程度上還減少了陳漢在農稅上的收入。因為軍隊、官員,乃至一部分地主,他們現在手中所擁有的‘土地’的表現形式軍民公司的股份,那就是最明顯的‘農場’經濟模式麼。然後就是對於農場用地的一系列規定,對於農場用地和佃戶租地有著十分清晰的規定,絕對‘水火不相容’。
這件事上,陳鳴就是用讓利把軍隊和政府還有一部分地主牢牢的綁在自己的戰車上,然後他就什麼也不怕了。
雖然不知道朝中的大臣們對此事是否真正的贊同,但用腳趾頭想也知道,他們的第一個反應並不是反對,而是回到家中立刻申請註冊農場公司。
時間已經快要進入西十九世紀了,現在是十八世紀的後半葉,如果中國醞釀的風暴沒有蝴蝶了北美的話,明年萊剋星頓的槍聲就會響起,沒有幾個月了。
等到八年後,約翰牛的北美十三州就會以一個獨立國家的身份屹立在遼闊富饒的美洲。
世界會進入一個新的時代。而接著不幾年,法國大gm的爆發,拿破崙的崛起……
陳鳴覺得這是老天爺賜給自己的機會,實在是天賜的良機。中國完全可以在幾年的休養生息後,車翻西班牙和荷蘭,趁機向北美伸出自己的手掌。如此,等到法國人感受到美國的惡念和威脅,發現反抗英國人的老美實際上也是一隻白眼狼的時候,不管那個時候執政的人是不是拿破崙那個科西嘉島怪物,中國應該會比美國更便易買到路易斯安那吧?
陳鳴相信中國在自己的帶領下,18世紀接下的二三十年裡,不管工業還是商業都會得到突飛勐進的發展,但現在的中國人口實在太多了。兩個億啊。農業依舊是整個國家的根本。陳鳴就是再信心十足,也不敢保證自己就能在有限的生命內帶領中國完成社會的整體轉型。
而只要商業資本沒有發達到一定水準,從事農業就是安置人口的最大保障。而陳鳴還記得,除了英國外,法國到一戰爆發,城鎮人口也沒能佔據總人口的50%,德國也是在一戰前期,城鎮人口才超過了50%。
陳鳴知道這樣的資料不能完全的移到中國身上,但他沒有別的‘參考資料’了,只要一想想上億的農業居民沒有了田地,他的小心肝也在不停的蹦跳著。是的,後來的繼承者會始終堅定不移的遷移漢民,但這到底太危險了,有點走鋼絲的感覺,所以面對陳惠的堅持,陳鳴就不再堅持而是該做了一點補充。既然農業在今後相當一段長的時間裡還是國本國基。政府就需要用土地拴住諸多的農民,土地兼併稍微的抑制一下也是不錯的。
雖然那農場公司是可以入股,是可以兼併和買賣的。
“祖宗國法不可變”的事情在陳漢是不可能發生的。治國之道,應該隨世而移。法既積久,則弊必叢生,所以‘無百年不變之法’麼。他能改陳惠的政策,後世人也當可改他的政策。
限制土地兼併,保持國家穩定,這一政策應該不會成為後世中國社會轉型的阻礙。
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