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80部分

來自天南地北的舉人們,往來穿梭,拉關係的拉關係,走後門的走後門。

比如曹振庸,這個原時空位面裡被道光帝最是倚重,生前為官五十二年,仕途一馬平川,一江春水,步步高昇,無災無難的首席軍機大臣,死後諡‘文正’的漢員,如今仕途走的卻有點不順暢。

他老爹是曹文埴,乾隆二十五年(1760)傳臚,選庶吉士,在北京為官近十年。但目光長遠,雖沒有早早的投效陳漢,卻也早早的辭官歸鄉。在陳漢大勢掀起的時候,投入陳鳴麾下,先後在監察院、文教部和順天府任職,後轉入財政部,如今年尚不滿五十,就已經是財政部最靠前的副部長了。僅次左右侍郎,很有可能在來年內閣換屆後再進一步,跨入侍郎層次。

可那是老爹曹文埴,曹振庸本人的仕途就沒有那麼順利了。

出身科舉世家的曹振庸,立志要考取進士,雖然因為陳漢的規定,他早早的進入了官場,但做的都是閒職。他需要有更多的時間來補充知識。

所以這些年裡他的職位就沒怎麼動。當初跟他一塊步入官場的人裡,都有人坐上了從五品的正縣了。他則還是一個八品芝麻官。

更悲催的是,陳漢科舉與明清完全不同,曹振庸精通的四書五經排不上太多的用場。而他自己又一心要走各科中前途最遠大最光明的政治科。

本來因為天下變革而潛伏家中多年的曹振庸就已經耽擱了一些時間,而前兩次參加進士科考的曹振庸又都倒在了考場上,現在他的年齡已經小三十歲了。

所以這一科,曹振庸不能再退了。他的期望當然是標準了政治學院,但沒能名列前茅,發配到海外當官他也認了。總比沒被取中的好。要是再名落孫山,曹振庸就無臉見人了。

曹振庸的文采不是沒有,缺陷是在庶務處理和判斷分析上。陳漢的江山穩固,科考就越發正規,試題的難度不斷提高,這可比‘考論一篇,判五道,詔、誥、表擇作一道;考經、史、時務策五道’難多了。

‘進士’頭銜的整體含金量在不斷下降,可新科進士們的政治素養卻比當初魯山取士的時候高出了不知幾番。

這也是一個不好笑的‘笑點’了。

而‘凡人草根’們就有自己的生存方式了,不管走沒走的通門路,都舔著臉上前套個近乎,刷下臉。其間滋味令人‘回味無窮’,有人堅持了下來,也有人選擇了放棄。可最終還是要在科場上論英雄的。

對很多很多的中國人來說,考舉,都是一個美夢,一個改變他們人生未來前途的機會。

千百年來,自‘科舉’在中國大地上出現的那一刻起,一種打破門楣,改變人生的光明大道就出現在了千千萬萬的中國底層寒門子弟的面前。

這是一條通天路!

是地位低下的寒門子弟躍居青雲之上的通天大道。

多少家無餘財的貧困學子透過科舉步入官場,主宰一方?

它的積極意義不需要多說。

“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南宋名臣陳俊卿大殿上回答宋高宗的這句對奏,就是‘科考制’最完美的詮釋。

第八百一十四章 梅花香自苦寒來

夜色中的乾清宮裡。

東暖閣被一盞盞風燈照的亮如白晝,窗戶大開,涼涼的夜風吹送到屋子裡,隱約的還能嗅到一股子桂花的味道。

陳鳴捧著今年科考數科的考題在慢慢的細攬著,這是文教部擬定的考試題,眼下朝廷絕對的機密。

長長的試卷印了兩個冊子,一個被陳鳴拿在手中細攬,另一個被李小妹頗感興趣的翻開在看。

“某校對學生行問卷調查。受調查之學生中,預參加會計師考試者63人,參加中級外文考試者89人,參加建築師考試者47人,三科皆試者24人,擇兩科而試者46人,不試一科者15人。問受查之學生幾人?

甲。120乙。144丙。177丁。192

……

數字推理。細觀數列之排列規律,擇一最合理項,填補空缺項,使之符合原數列排列規律。

請開始答題:

21。1,6,20,56,144,

甲。256乙。244丙。352丁。384

22。1,2,6,15,40,104

甲。273乙。329丙。185丁。225

……”

李小妹臉上一團迷糊,對於數學瞭解無多的她看著眼前的試題,感覺就如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