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起得比雞早,吃得比貓少,幹得比牛多”。
“才人因傲而敗,常人因惰而庸”。作為常人,時常要“戒惰”,時常要自律。沒有自律,我到不了今天。說件事情給大家聽,我曾擔任一家公司的CEO,當時公司很困難,公司董事會問我有什麼管理高招,我一句話都沒說。不到一年時間,該公司的年銷售額上升了23%,公司興旺發達。人們又問我有什麼管理高招,我還是一句話也沒有說。我不是故意玩深沉,而是確實找不到一個讓他們滿意的“高招”,因為我抓的都只是遲到、抽菸、開會關手機之類的“雞毛蒜皮”的事。
(根據《中外管理》的採訪整理) 問題5:細節問題從小處看是一個技術問題,是一種做人做事的習慣,但從大處看則是一種文化,一種處事做人的方式。中國文化的傳統重整體而不重細節,重模糊管理而輕系統管理。您作為細節管理的極力倡導者,從小處看是幫人們建立精細的思維方式,培養人們做好小事做好細節的習慣;但從宏觀上看,從某種意義上說則是要與我們傳統文化抗衡,你有讓細節理念改造國人和企業習慣的充分信心嗎?
答: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從三個層面來看。
第一,我是細節的倡導者,但不是唯一的,應該說大家也是倡導者,倡導細節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細節決定成敗》一書的銷量早已超過了百萬冊,這一事實也說明我不是孤立的。在全國很多地方,上至政府,下到小學,甚至監獄,都有人在讀我的書。這說明,關注細節已經有了比較好的群眾和社會基礎。
第二,中國的歷史文化對細節還是比較重視的,只是中間出現了斷裂。縱觀中國的歷史文化,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很多學者關於細節理論的論述。大家知道,中國的農耕文化是典型的割裂的單獨作業,不需要跟人配合,所以缺乏管理和分工合作。歐美是莊園式的耕作,合作性很強。西方農用的排犁要四頭牛或馬才能拉動,掌握排犁就要多人合作,合作起來就需要管理,管理就產生了規則。認識了這點,對於為什麼中國進入工業化的程序這麼緩慢,就不難理解了。我要強調的是,中國已經進入了工業化時代,工業化管理的特點是分工越來越細。
第三,一個人對社會的推動,不在於他說了什麼,而在於他做了什麼。我一個人的力量是微小的,但全社會有這麼多人支援我,他們的力量肯定會推動社會進步。因此,我很有信心。
(根據《中華工商時報》的採訪整理)
任何一種管理理論都難以使中國企業有全面的實質性的提高,系統的組合式的理論轉化為可操作的,可複製的管理模式,才是中國企業夢寐以求的。
——汪中求
一、給秘書的20條提示
我當過六年總經理(現在不當老大很多年了),用過四個秘書。第一個是湖南小女孩,董事長配給我的;第二個是湖北人,挺能幹,去別人的公司高就了。我很高興,祝賀她;第三個是一個男孩,不卑不亢,用得挺順手,被一個當董事長的好朋友看上,送去給他當部長了。能往高處走,支援;第四個是四川人,讀書少一些,進修去了。更贊成,不知現在出息了麼!
秘書很重要,秘書又很難當。
我當過兩年秘書,我的上司是副廳級單位的正職,於是我也“雞犬升天”了,從一箇中學老師一下子就成了級別不高(副科)權力不小的角色啦。文字的工作倒是沒有多大問題,寫的稿子、起草的檔案、做的紀要,經常是不用領導多改的,但我的秘書當得並不成功,對複雜的社會的適應速度太慢,犯了很多“錯誤”。於是,“南巡”講話後,我就下海了,給香港的一家公司打工,心甘情願地“受資本家剝削”去了。
在企業,對秘書的要求有所不同,我要的秘書必須是勤奮、得體、有序、精細、高效的。當然,想做點事需要一些犧牲精神,尤其不可能完全按時上下班。如果秘書聽到下班鈴就走,一加班就討論加班工資,那就等著別人搶你的飯碗吧,儘管你是懂勞動保護法的,但你更要懂中國現階段企業發展的需要。
在此,作為曾經的老男秘和後來用過多位秘書的“過來人”,給正在或準備當秘書的同仁20條提示:1�必須有更多付出,不能太計較時間和報酬;
2�不會擺弄資料夾,不宜當秘書;
3�常用電話號碼、重要客戶和合作者的聯絡方式儘可能熟記;
4�學會記錄,只要在場能記錄的儘可能別落下,說不定什麼時候有用;
5�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