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情逸緻的一種文化享受。而文人墨客便是這一時尚的積極倡導者。《後山詩話》中有“不識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之說,可見文人騷客對螃蟹何等的推崇了。更有甚者,還有人因戀成癖,留下許多有趣的故事。以《閒情偶記》一書名噪天下的李漁便是頭等的“蟹痴”,他自稱以蟹為命,“終身一日皆不能忘之”,每年蟹還沒有上市,他便早早準備下買蟹錢,自呼其錢為“買命錢”。從螃蟹上市之日直至斷市,他家七七四十九口大缸盛滿螃蟹,每天用雞蛋白餵養催肥,一天不食蟹便覺虛度。今日吃了還惦記著明日,為了斷季後仍能有的吃,還要用紹興雕花酒醃製“醉蟹”,以備冬天食用。而醃蟹的酒也自有妙用,這酒可以供他一直飲用到來年螃蟹上市時。真稱得上“蟹痴”中的完美主義者。

著名中醫施今墨曾將蟹按味分為六等:一湖蟹,二江蟹,三河蟹,四溪蟹,五溝蟹,六海蟹。湖蟹中名氣最大,為人們津津樂道的便是江蘇陽澄湖的大閘蟹了。章太炎夫人曾有“不是陽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蘇州”的極贊之言。

今日的“蟹痴”,恐非能與古人媲美,然而能夠做到舉城皆痴的要算上海人了。上海人吃蟹七尖八臍、吃公吃母都要分出個時間順序。上海有一道著名的菜餚叫炒蟹黃油,是用大閘蟹的蟹黃和蟹油炒制而成。

然而很多人卻認為,最能保持螃蟹鮮味的做法還是清蒸,這種吃法簡便易行,自剝自吃,自在有趣。食盡吮指之時,便知李漁所言不虛了——“蟹之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極致,更無一物可以上之”。

道法自然的叫花雞(圖)

據傳,清代年間,在常熟虞山腳下,一個餓了好幾天的叫花子在草叢中捉到一隻雞,欲以充飢。但一無鍋灶二無調料,甚至連褪毛的開水都找不到,無奈之下,將雞宰掉,取出內臟後,用幾張荷葉包起來,外面裹上泥巴,堆積些枯枝敗葉點火烤了起來。待烤得泥巴發黃乾透時,往地上一摔,雞毛隨之脫落,撲鼻的香氣四散開來。附近張大戶的僕人恰巧經過,香氣吸引,向叫花子討得煨雞之法,回去稟告了主人。主人如法炮製,邀親友品嚐,眾人吃過讚不絕口,詢問主人菜名,主人以“叫花子雞”回之。

常熟百年老店山景園菜館名廚朱阿二據此傳說加以改進,在雞腹內填加各種配料,以豬網油、荷葉包裹,以黃泥糊於包裹外,然後燒烤,味道更為鮮美,並美其名曰“黃泥煨雞”。此菜現為江蘇風味名菜,享譽國內外,日本還將此菜視為最珍貴的中國菜之一。

黃泥煨雞的製作有不少講究處。其一,去內臟是在翅膀腋下開3厘米的刀口,由刀口取出內臟,再將各種調製好了的配料從刀口塞入腹內,最後將雞頭塞進開口處;其二,包裹時先以切成細茸的蔥拌少許豬油抹遍雞身,然後用豬網油、荷葉包裹,用繩子紮成橢圓形;其三,使用的黃泥為封酒罈之泥,將黃泥敲碎,加食鹽、紹酒和水拌成厚泥,塗於荷葉包,入烘箱烘四五個小時方可。成菜色澤金黃,雞肉酥嫩,滋味非常鮮美。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馴養雞的國家,據考古學家推算至少有六七千年的歷史。雞被製為菜餚的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禮記》,《齊民要術》中記有“五味脯”、“雞羹”、“蒸雞”等雞饌。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雞烹製的菜餚越來越豐富,至清代《隨園食單》記有30種,《調鼎集》則達到108種。而且除毛外,雞身上其他部分皆可入饌成菜。以雞製成的名菜各菜系均有所稱——北京的白露雞,山東的德州扒雞、黃燜雞塊,廣東的白斬雞,四川的棒棒雞、怪味雞塊等等。有趣的是雖然製法各有其妙,但說起來還是叫花雞最有創意。

“道法自然”,叫花子在飢不可耐的情況下,得到大自然的點化,就地取材,成就了人間的一道美味。

無錫肉骨頭(圖)

到過無錫的人大概都知道“無錫肉骨頭”這一名吃吧。當你徜徉於無錫的鬧市街頭,不時會有一股股肉香隨風飄來,令人胃口大開。循著這撲鼻的香氣向前走,準會找到一家賣肉骨頭的熟食店;只要你耐心地排一會兒隊,就能吃到有近千年歷史的無錫肉骨頭了。

無錫肉骨頭又稱醬排骨。相傳宋代時無錫有家熟食店,該店以豬肋肉排加五香料、醬油製成醬排骨出售,滋味鮮美,受到人們的喜愛。到了清代,無錫南門莫興盛經營的醬肉排骨製作獨特,頗負盛名。後來,無錫三鳳橋附近的餘慎肉店專門聘請了幾位技藝高超的燒肉師傅,在選料、調味、操作等方面吸取眾家所長,並加以改進,使肉骨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