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自漢武帝即開始的尊儒活動,至此贏得徹底勝利。儒術在中國封建政治中,一直居於官方地位,雖經道、佛衝擊而未改變,影響中國文化長達二千多年,其根子可以追溯至漢武帝時代一系列獨尊儒術的措施和活動。漢武帝的“文治”可見一斑。

5

“武功”卓越的漢武帝曾擁有東北的“朝鮮人參”和西北的“汗血寶馬”。

漢武帝的“武功”主要表現在:三次主動出擊匈奴、平越、平定南夷、復通西南夷、打通西域、出擊朝鮮、征伐大宛。

公元前133年,即漢武帝執政的第八年,他聽取大臣王恢的意見,設計攻打匈奴,但是計謀失敗,漢匈斷絕和親,從此展開了激烈的對抗。此後,武帝接連不斷地發動大規模反擊匈奴的戰爭。在這場為爭奪土地和榮譽的戰爭中,漢軍將士奮勇拼殺,力克匈奴強敵,其中有三場關鍵性戰役的勝利使漢軍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在戰爭中湧現出來的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將領的英勇事蹟,至今廣為傳誦。這三次大戰役分別發生在公元前127年、公元前121年和公元前119年,史稱衛青、霍去病三擊匈奴。

第一章:秦磚漢瓦(4)

漢武帝三擊匈奴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邊患尤其是北方邊患為國家政權的頭號難題,北宋、南宋、明朝均毀於來自北方的西夏、遼、金、蒙古和滿清。歷史上,漢民族主動出擊北方邊患的次數並不多見,多為被動防禦,漢武帝*匈奴的勝利,為漢王朝的北部邊境贏來了數百年的安定。

但大規模的戰爭不僅將文景時代的積蓄消耗一空,而且造成嚴重的財政危機,同時戰爭使大批青壯勞動力脫離社會生產或戰死,都導致民怨沸騰,激化了社會矛盾。

漢武帝平越的事情發生在他即位的第6年,即公元前135年,閩越王郢發兵進攻南越國的邊境城邑,南越王向武帝上書告急。武帝於是派兵從豫章郡、會稽郡出發,夾攻閩越,結果不戰而勝。後來武帝又滅了兩越,平定了西南夷。

公元前109年、公元前104年,即漢武帝執政的第32年和第37年,漢武帝先後派兵征討朝鮮和大宛。

漢朝時期的東北邊地包括現在的遼東、吉林西南至朝鮮北部。

大宛位於今天中亞費爾幹納盆地一帶,都城在貴山城,有大小城池七十餘座。大宛人是土著人,從事農業、牧業、種植稻、麥,多產葡萄酒,並以出產汗血寶馬最為著名。

漢武帝的“武功”在保衛國土安全、加強漢民族和周邊民族聯絡方面起到了極大的作用,西漢時,中國的疆域在秦朝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但這種“多欲”的軍事、政治舉措也埋下了由盛而衰的種子。

6

董仲舒認為:接受俸祿的官員,不應靠力氣謀食,不該經營工商業賺錢,這是既得大利就不能再取小利。但實際情況是:達官顯貴身居朝廷高位,俸祿豐厚,卻憑著即富又貴的資質和權勢,與平民百姓爭利。

漢武帝執政時期還有很多具有戰略意義的措施,比如透過削弱丞相的權力來加強和鞏固皇權;透過頒佈“推恩令”設立刺史制度來削弱諸侯權力和鞏固地方政權;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外交新途徑;大規模治理黃河等。

此外,漢武帝的“用人”策略也值得今天的人們深思:

公元前140年10月,即漢武帝即位的第2年,便詔舉天下有識之士,親自策問。儒學大師董仲舒應詔對策,就漢武帝提出的“天人性命之情、古今治亂之道”連獻三策,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的“三策”分為:教化之道、人才之道和天人之道。

在談到教化之道時,董仲舒說:“道”指由此而達到天下大治的道路,仁、義、禮、樂是推行道的具體方法。君主的所作所為不符合天道,就會喪失統治地位。君主要端正自己的思想以整肅朝廷,整肅了朝廷才能整肅百官,整肅了百官才能整肅天下百姓,整肅了天下百姓才能整肅四方的蠻荒之地。

君主仁義但亂象仍生的原因在於沒有推行道德教化,百姓沒有走向正路。百姓追逐財利,就如水流向低處一樣,不用教化來感化他們,就不能阻止追逐財利現象的發生。……要用禮來節制民眾,用義來刺激民眾,用仁來感化民眾……

在談到人才選拔時,董仲舒認為:現在大部分官吏由郎中、中郎、二千石官員的子弟擔任,選任郎官又以家庭富有為條件,這樣所選的人未必賢能。古代的“功”是按任官政績的好壞來區分大小,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