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有希望。這實際是告誡全黨:在農村改革問題上,要有緊迫感,要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再不能裹足不前了。

小平的講話並未引起一些人的足夠重視。會後不久,中央農委機關的雜誌《農村工作通訊》,迅即按某些領導人的意圖撰寫《分田單幹必須糾正》,趕在二月刊發表。文章對安徽包產到戶大加抨擊,指責是方向、道路問題,要堅決與之鬥爭。編輯部還加發按語,責問:“包產到戶到底是集體生產責任制的一種形式,還是實際上倒退為分田單幹?”“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言辭尖銳,令人震驚。

為趁熱打鐵,《農村工作通訊》三月刊又發表《包產到戶是否堅持了公有制和按勞分配》一文,並有計劃地刊登一些讀者言論和農村經濟“權威”人士的文章,力圖對包產到戶形成一種大批判的聲勢,抑制其繼續發展。

熟悉農村改革的知名人士吳象和新華社記者張廣友深感事態嚴重,立刻趕寫長篇文章《聯絡產量責任制好處多》,熱情讚頌包產到戶。《人民日報》負責人大為贊同並支援,在4月9日《人民日報》二版予以全文發表。這期間,《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發表了許多文章,擺事實、講道理,論述農村改革的大好形勢,有力地回擊反對者的各種言論,立刻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對推行包產到戶責任制給予了很大支援。

這是一場全國性的大爭論,新聞界在爭論,農村在爭論,各省領導也在爭論。任仲夷、池必卿、周惠、李瑞環和四川省委領導人都支援包產到戶。反對者也不乏其人,某省領導表示“寧願遲發財,也不能摔跤子”。有位省委領導甚至說:“我要保持革命晚節,堅決反對包產到戶,反對單幹!”

*對這一場大爭論極為關注,他大量閱讀有關資料,數次找萬里交談,瞭解情況。1980年4月2日,他找*、萬里、姚依林、鄧力群等談話,正式表態:“ 農村地廣人稀,經濟落後,生活窮困的地區,像貴州、雲南、甘肅等省份中的這類地區,我贊成政策要放寬,使他們真正做到因地制宜,發展自己的特點。西北地區要走畜牧業的道路,種草造林,自留畜要放寬。農村要普遍鼓勵種樹,實行一人種活多少棵樹、誰種歸誰的辦法。有的地區可以搞自留山,要發展多種副業,發展漁業、養殖業……”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中央五個農村一號檔案誕生記(6)

*特別強調:政策一定要放寬,使每家每戶都自己想辦法,多找門路,增加生產,增加收入。有的可以包產到組,有的可以包給個人。這個不用怕,這不會影響我們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政策放寬以後,有的地方一年可以增加收入一倍多。我看到了許多這樣可喜的材料。要解放思想,此事請萬里同志研究個意見,提到書記處討論。

*同志不愧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他在關鍵時刻,發表如此明確、有針對性和指導性的談話,對我國農村正在進行的偉大變革,確實是個有力的支援和推動,同時也為中央制定新的紅標頭檔案指明瞭方向和思路。

四、五中全會決定進行組織調整,完善領導班子,果斷停止農業學大寨活動,萬里受命進京主管農業工作,在中央的強有力支援下,中央75號檔案幾經周折終於出臺,農村政策上開了口子,包產到戶首次獲准在中央檔案上落“戶”,但其性質和身份仍不明包產到戶儘管多遭磨難,但它在農村改革實踐中仍然頑強地爭生存、求發展,尤其深受那些長期貧困落後地區群眾的熱烈歡迎。安徽肥西縣山南區,1979年共有77�3%的生產隊包產到戶,全區小麥產量達到2010萬斤,比歷史上最高年產量增加1435萬斤,增長2倍多。鳳陽實行包產到戶後,全縣糧食總產4�4億多斤,比上年增長49%,人均收入150元,比上年增長85%。一年大包乾,就結束了鳳陽人民身背花鼓,四處行乞的歷史,創造了人間奇蹟!類似佳話,在安徽、四川等地處處都有。當時民謠說:“要吃米找萬里,要吃糧找紫陽。”

鑑於錯誤思想對全黨全國改革開放的程序影響太大,1980年2月下旬,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對中央領導班子作了適當調整,批准汪東興、紀登奎等辭去領導職務,選舉*、*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任總書記,以確保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有正確的組織路線作保證。同時,選調在農村改革中卓有成效的萬里進京,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農委主任,主管農口工作。

當時,中央農口的一些領導幹部,仍然反對包產到戶,而且態度堅決。有些省、地、縣、公社領導同樣有“方向”、“路線”之爭,說包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