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58部分

他拎起桶,優哉遊哉往前走。遠處近處的漢人指指點點,沒有一個上前來。

“殺了!”這一幕,趙雲看在眼裡,他沉聲命令:“優待蠻人,是給他們和漢人一樣的待遇,不是讓他們騎在頭上。”

趙得柱上前,手起刀落。兩顆人頭滾在地上。(未完待續。)

第三十七章夜襲歇馬部

防盜版章節,一小時後更新

悠悠五千年華夏,兵家文化博大而精深,豈料到了如今,竟然還敵不過歐洲中世紀、日本戰國之類雕蟲小技膾炙網民,真乃奇恥大辱也!本文撰寫的目的,就是要透過縱談的形式,展現華夏先進的軍事文化,用鐵的事實證明華夏兵家的偉大!

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絕非易事。由於我國史學者的失職,可以尋找到的相關資料大多是古籍隻言片語的照搬、五花八門兵器的羅列、或者考古文物的介紹,以如此凌亂的諮料,想撰寫高質量的縱談實在是頗費思量的事情。為此,筆者不但要查閱大量相關資料,甚至還要從許多不相關的資料中搜集有用資訊,經過分析、歸納、到撰寫成文,斷斷續續歷時近2個月,著實大費了一番周章。

欣慰的是,功夫不負有心人,縱談終於是完成了。雖然還有諸如火器、雜兵器、野戰戰術之類內容暫時未能涉及,但筆者可以自信的說,這已經是至今為止網路上介紹最為系統、最有參考價值、也最言簡意賅的關於中國古代兵器的普及讀本了。即使圖書中也難有匹敵者!呵呵,這可不是自賣自誇,而是由於查閱了大量資料,加上筆者認真的研究分析,實在沒理由達不到這種程度。

好了,再自吹自擂下去要挨臭雞蛋了。筆者最後再多一句嘴,希望大家在看完本文之後,能夠對咱自家的兵家文化多幾分欽佩與自豪,對歐洲中世紀、尤其是小日本的所謂日本戰國文化多幾分冷靜比較,這就是筆者最大的初衷了。

第一章刀與劍

深思的是,歷史會如此迂迴。劍並非中原發明,刀才是正宗原產,然而從東周到西漢初,刀卻一度被廢棄了,而長刀則消沉得更久。商代銅刀長度很短,長者也只與羅馬短劍相當,充其量算把西瓜刀。也許正因短刀重量較沉,靈活性反而比不上短劍,西周才受北方遊牧民族影響廢刀用劍了。

短刀第二次出現已經是時隔8、900年的西漢了。西漢是鐵的時代,蓬勃興起的鍊鋼業將漢軍隊鑄成為那個時代罕見的鋼鐵雄師。鋼鐵提供了兵器更為堅韌的骨骼,催生出長達1米的環首刀。在尚無馬鞍和馬蹬的騎兵眼中,那粗獷有餘細緻不足的直窄刀身蘊含了前所未見的凌厲殺氣,厚實的刀背將輕易承受住猛烈揮砍的應力,使他們化身為撲襲的獵鷹。環首刀徹底取代長劍是在東漢末年,在那之後它將作為一個經典和傳奇橫跨過300年時光直達隋唐。不過值得一提的是,短刀在東晉就出現了分裂,導致兩種刀式的並行發展,一種是直窄樣式,另一種是近代常見的寬體樣式。但古人對事物的革新總是異常謹慎,就如同他們腰裡彆著劍鞘千餘年,才在波斯雙環的影響下,用繩將刀劍掛在腰際,寬體刀還要再承受幾百年的寂寞。

對環首刀的改進就是增加護手,並取消了刀柄端的圓環,這個轉變自魏晉始至唐成熟,但這已經使環首刀再無法稱為環首了。改進後的刀分為三種,其中的戰刀稱作橫刀。儘管環首刀日後將在中國完全絕跡,但‘唐樣大刀’卻很可能在某種程度上造就了日本太刀,並於明代重返故里。

大動亂的年代到來了,那稱得上帝國最黑暗的時期之一,充斥著嗜殺成性的暴君,戰亂迭起刺激了武器技術的發展。攘平動亂的宋朝既是刀復歸的時代,也是刀發揚的時代,短刀改變了,長刀東山再起。

直窄刀身有聯為一體的刀脊,令同樣寬度的刀身能承受更大應力,從而斬甲斷骨,但卻缺乏使刀刃開膛破腹的流暢弧線。弧曲刀身恰好相反,柔韌有餘而剛硬不足。但這只是歐洲和西亞的難題,中國用堅重的寬體刀將兩者合而為一,這完美的結合將只有日本太刀的靈活鋒銳可以打破。太刀說來就來了,高碳鋼精鍛而成的微弧刀身異常迅猛,令人與兵器皆數粗製濫造的明軍大為惶恐。師夷長技不敢當,因為明軍缺乏倭寇的野蠻,但對兵器樣式的學習倒顯得相當誠懇。於是明軍的短刀序列成了一水日式,從1米長的單手刀,到2米長的雙手刀,連騎兵也未能脫離此列。

可惜武備無力阻止明廷的政治腐敗和人心叛離,而清廷的迂腐又最終斷送了華夏基業。當歐洲槍炮在中國土地炸響時,無論精緻的武官刀,還是寬大計程車兵刀,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