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更是他的拿手專案,許多比他年紀大身材高的同學都不是他的對手。他技術純熟,動手敏捷勇猛,那些人與他一交手,就只好取守勢。這樣,李宗仁在同學中就有了“李猛仔”的外號。李宗仁在訓練場上儘管兇猛,平時與同學相處卻特別敦厚,只要同學有為難事,他都願意相助。他對自己要求又嚴,對校方各項規章制度都嚴格遵守,因而校內上、下對他這位來自鄉間的“猛仔”印象都很好,同學們也都願意與他交往。在李的周圍,有著一大幫與他志趣相投的同學。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軍校生活(2)
陸小第三期招生,在廣西各地引起強烈反響,日後的桂系第二號人物黃紹竑也急急向桂林趕來。
黃紹竑,字季寬,廣西容縣一里山嘴村人,這裡距廣東的邊界不足十里。黃氏先祖源出中原,因滿清入關,避亂南遷,落籍容縣。其父穎悟過人,幼年即中秀才,後舉孝廉不仕。家居除孝親教子外,則博覽群書,並習農工百藝以自娛。他精醫理,常在鄉間行醫濟世,後又在鄉間提倡以祠產辦新式學堂,讓青少年學習新知識。1895年黃紹竑出生時,正是中日戰爭的後一年。1903年起,黃紹竑先後進入族中所辦小學、中學讀書,在這些新式學校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1908年,黃紹竑已13歲,恰逢桂林陸軍小學堂招生,按他父親的意思,是叫四兄天擇(紹竦)去考,因為天擇的年齡比紹竑大一歲多,身體也比紹竑壯健,比較符合應考的條件。黃紹竑對陸軍也極感興趣,要求父親准許他同去,父親因他年齡不足,身體瘦弱,沒有馬上答應,為此他哭了一天,不吃也不喝。父親見他態度堅決,心中不忍,也就答應下來。黃氏兄弟二人,剛到容縣城,光緒皇帝及慈禧太后相繼死亡的資訊傳來了。父親因恐有事變發生,派人追趕,將他們接了回來。不久,溥儀繼位。他父親知時局已安定,於是在宣統元年(1909年)春,讓他的二兄永邦(紹彥)將他兄弟二人送到桂林參加入學考試。
黃氏兄弟趕到桂林時,陸軍小學堂第三期招生已結束,於是黃天擇考入桂林中學,黃紹竑考取了兌澤高等小學。半年後,兌澤與蒙泉兩校合併為廣西模範小學,校址在皇城內舊貢院遺址上,與初級師範為鄰。1910年春,陸軍小學堂第四期招生,黃紹竑立即報名參加考試,如願進入陸小,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
自從文昌門外的新校舍建成後,陸小面貌煥然一新。校內是新式的樓房,禮堂高大雄偉,大操場設施齊備,操場兩側是教學樓與學生宿舍。學校的教官及各部門負責人均身著繡有金色花紋的藍呢制服,足蹬長統馬靴,腰掛一柄明亮的指揮刀。走起路來,軍刀拖在地上,加上皮鞋著地的踢踏聲,真是威風凜凜。總辦蔡鍔將軍有時也來校視察。那時蔡鍔也就30歲左右,儀表堂堂。特別是他上馬時的雄姿,令那些小軍校生驚異不已。蔡鍔先將皮鞭向他那匹高頭大馬身上一揚,待馬跑出十數步後,他才從馬後飛步追上,兩腳在地上一蹬,雙手向前按著馬臀,一縱而上,馬即載著將軍飛馳而去,留下一群毛孩子的讚歎聲。
要說在陸軍小學堂,除了精神生活習慣日漸軍事化之外,軍事學術,其實是很簡單而膚淺的。而普通的課程卻居於主要的地位,其程度約相當於普通的舊制中學。按照主持者的設想,陸軍小學無非兩個目的:第一是鍛鍊學生的軍人體格精神與生活習慣,第二是培養學生將來在軍事學術上必須具有的自然科學基礎。可以說,由陸軍小學直到陸軍中學,這目的從來沒有改變過。
學校對文化知識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視的,教師的教學都很認真,學生的文史與數理知識,都能達到相當程度。那些軍校學生,實際上還是一些大孩子,要說有什麼宏圖大志,也未必真如此。他們對於術科課程,並不十分注重,每天只有一小時的時間,初期訓練包括徒手與持槍的制式教練,逐漸到班、排、連的密集隊伍教練,此外還有器械體操和劈刺等課目。這些內容對於身體健壯、又有武學根基的李宗仁等人來說,真是如魚得水。但對大多數學生來說,未免困難重重。
此時,全國革命形勢日漸高漲。孫中山、黃興等人,都到廣西活動過,在桂林的那一班新人物,大都與廣東一帶的革命黨人暗通聲氣,秘密進行革命工作。這些革命黨人來廣西后,不懈地在民眾中,尤其在新軍和學生中開展活動,倡導反滿革命,傳播民族、民主革命思想。一些倡導革命的禁書,如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以及《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洪秀全演義》等,都在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