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後果、是非對錯,卻仍然作出這樣的處置,只能讓人為政壇的黑暗而嘆息。
不過,對於以前失勢的承乾黨及魏王黨舊人,高宗還是有提拔的,原本坐承乾謀反案而貶職的杜正倫,便被授予同中書門下三品而拜相。顯慶元年,早因年高體弱而處於半隱退狀態的中書令崔敦禮壽終正寢,後又發生韓瑗為褚遂良請命一事,高宗便乾脆再度貶黜褚遂良,而將李義府升為中書令了。從這裡可以看出高宗的用人政策,對於李義府許敬宗等新黨人士,不遺餘力地支援庇護;對於受舊黨排擠的原承乾魏王黨中人,予以拉攏提升,以擴大統治基礎;對於長孫無忌、褚遂良等元老重臣,要麼明示尊崇暗裡不理不睬,要麼貶黜打擊不留情面。可憐長孫無忌和褚遂良當初費盡心機才能打倒承乾和李泰,將李治扶上太子的寶座,換來的卻是政敵的扶搖直上和自身的岌岌可危。上蒼嘲弄人類的智慧,可謂極矣。如果他們早知道會有如今的結果,當初是否還會這樣一心一意地為李治打算籌謀呢?
(本節未完待續)
注:'1' 王義方彈劾李義府的奏章:
臣聞春鶯鳴於獻歲,蟋蟀吟於始秋,物有微而應時,人有賤而言忠。臣去歲冬初,雲陽下縣丞耳。今春及夏,陛下擢臣著作佐郎,極文學之清選。未幾,又拜臣侍御史,濫朝廷之雄職。顧視生涯,隕首非報,唯欲有犯無隱,以廣天聽。
伏以李義府枉殺寺丞,陛下已赦之,臣不應更有鞫問。然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本欲水火相濟,鹽梅相成,然後庶績鹹熙,風雨交泰。亦不可獨是獨非,皆由聖旨。昔唐堯失之於四凶,漢祖失之於陳豨,光武失之於逢萌,魏武失之於張邈。此四帝者,英傑之主,然失之於前,得之於後。今陛下繼聖,撫育萬邦,蠻陬夷落,猶懼疏網。況輦轂咫尺,奸臣肆虐,足使忠臣抗憤,義士扼腕。縱令正義自縊,彌不可容,便是畏義府之權勢,能殺身以滅口。此則生殺之威,上非王出;賞罰之柄,下移佞寵。臣恐履霜堅冰,積小成大,請重鞫正義死由,雪冤氣於幽泉,誅奸臣於白日。
除了文臣方面的調動,武將方面也有安排,顯慶元年派程知節出征西突厥的蔥山道行軍便是一次讓人疑竇叢生的軍事行動。前文已述,太宗皇帝去世後,原本歸降唐廷的西突厥貴族阿史那賀魯叛唐,被唐軍擊退,但阿史那賀魯本人並未成擒,因此高宗發動蔥山道行軍,旨在打擊西突厥,安定西域,選定的主帥便是程知節。程知節這個名字大家可能會覺得陌生,他的本名程咬金可就響亮多了,《說唐》中大名鼎鼎的瓦崗寨主混世魔王是也^_^ 他成名於隋末唐初的亂世風雲,成名之後嫌自己的名字太過老土,像個俗不可耐的土財主,於是換成了文縐縐的程知節。和小說中那個只會三板斧、時常要人搭救的搞笑人物不同,歷史上的程知節出名的勇猛善戰,玄武門事件中表現積極,是當時伏兵宮禁的十三首領之一。但太宗登基之後他並沒有參加任何大的戰事,貞觀後期大部分時間是以禁軍統領的身份在京城宿衛。
顯慶元年,程知節已經六十九歲高齡,被高宗一紙詔令調出京城,出征絕域,開始還取得了一些戰績,手下蘇定方表現出色,五百騎兵就把西突厥四萬軍隊衝得潰不成軍,但很快便出了問題。副大總管王文度嫉妒蘇之功,假傳聖旨,稱皇帝認為程知節恃勇輕敵,特別派他來節制,不許進兵。蘇定方認為有詐,皇帝既任命程知節為主帥,豈會別傳聖旨?要求程知節囚禁王文度,飛表奏明皇帝查清真相。程知節不聽,任由王文度胡來,結果貽誤了戰機,阿史那賀魯得以逃竄。而後兵至怛篤城,有胡人出降,王文度盡殺之而分其財,程知節作為主帥已經無法控制局面。戰事結束以後,王文度坐矯詔,按律當誅,改判除名,程知節由於逗留不進,被免官。
蔥山道行軍總體上算一次失敗的軍事行動,沒有什麼戰績可言,然而高宗會突然啟用一位年近古稀、遠離沙場已久的老將出徵,頗耐人尋味。從整個過程來看,命令收軍、造成逗留不進的是副總管王文度,主要責任並不在程知節,且王文度得以控制程知節的原因竟然是“假傳聖旨”,身為大將的王文度豈會不知假傳聖旨的後果,竟可以這樣有恃無恐的利用假聖旨來挾制主帥,這就不能不讓人懷疑了。從事後的處理來看,王文度假傳聖旨,其罪當誅,高宗卻異常寬大地僅判以“除名”,且旋即啟用,顯慶五年蘇定方平百濟之後,唐廷置熊津等五都督府,首任熊津都督即王文度,這距顯慶元年冬蔥山道行軍結束僅僅三年多的時間。而並不負有主要責任的程知節也照樣被免官,之後再度啟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