怦然心動的高貴。這又一次證明,偉大與成功無關。
我希望,我們能安排出時間,再討論一次墨家。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十五課 中國會不會因他而走另一條路(1)
‖餘秋雨:今天,我要藉著墨子和墨家,說一說現代文化思維上的一個大問題。必須指出,我們上次提到的墨家的衰微,是從傳統歷史學的意義上說的。如果我們把眼界放開,從文化人類學的觀點上來考察,情況就大大不同了。
一個重大的思想流派,最後成果是它對民間社會的滲透程度。而對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來說,則要看它在民族集體心理中的沉澱狀況。墨子和墨家,只是衰微在政治界和文化界,丟失在史官的筆墨間,而對中華民族的集體心理而論,卻不是這樣。中國民間許多公認的品質並不完全來自儒家,似乎更與墨家有關。例如——
一、“言必信,行必果”的處世原則;
二、對朋友恪守情義,卻又不沾染江湖氣息;
三、對於危難中人,即使不是朋友,也願意拔刀相助;
四、以最樸素、最實在的方式施行人間大道,不喜歡高談闊論;
五、從不拒絕艱險困苦,甚至不惜赴湯蹈火;
……
請不要小看這些民間品質,它們雖然很少見諸朝廷廟廊、書齋文苑,卻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脾性”,與千家炊煙、萬家燈火有關,與田頭巷陌、槐下童叟有關。與它們相比,那些書籍記述,反倒淺薄。
這讓我們想起一些現代武俠小說。它們正是把這種民間品質提煉成了現代成人童話,而廣受華語讀者的歡迎,拍成電影后也能讓外國觀眾眼睛一亮。如果從歷史學的刻板標準來衡量,它們好像缺少太多依據,但從民族精神的高度來衡量,它們反倒比歷史學更真實。真的,墨家,更能吸引後世藝術家的興趣。有人把這種武俠精神看成低俗,而我的想法正相反,一種遊離於歷史文字之外、卻滲透在歷史事實之中的民間精神潛藏,卻在那裡初露端倪。當然,只是初露端倪,而不是燦爛呈現。真正的燦爛呈現,有待於你們這一代,甚至你們的下一代了。
這種民間精神的最初概括,也曾見諸文字。我們今天討論墨子的基本思想——“兼愛”和“非攻”。
“兼愛”的思想,和儒家的“仁愛”思想有所不同。在那個時代,儒家和墨家對此就有過很激烈的爭論。《墨子》一書裡面有許多批判儒家的內容,後來儒家的孟子對墨子也有過很嚴厲的批評。
哪位同學能簡單說一說儒家和墨家在愛的問題上的主要差別?
‖叢治辰:墨家將批判的矛頭直接指向儒家的一些核心命題,其中對“仁愛”思想反對得尤其厲害。儒家講究愛有差等,“親
親有術,尊賢有等”,也就是認為愛人要有親疏厚薄的區別,而且是由己及人的關係,從愛我的親人再到愛他人的親人。墨家提倡“兼愛”,主張愛人要“遠施周遍”,不應該有親疏厚薄之分。
‖餘秋雨:儒家恰恰不能接受“無差別之愛”,所以孟子很不客氣地批評墨家說,你們難道能把一個陌生人當做自己的父親那樣來愛嗎?難道能把父親等同於陌生人嗎?那豈不是取消父親?取消父親是“無父”,“無父”的人就是禽獸。這種批評很激烈,脫離了儒家溫文爾雅的風貌,有點上綱上線了。那麼,我要問大家,儒家如此強硬地講究有等級的愛,原因何在?
‖王安安:儒家遵從周禮,孔子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周禮本來就是一套等級分明的價值與行為標準的體系。在這個體系的影響下,儒家的倫理觀不可能不“愛有差等”。
第十五課 中國會不會因他而走另一條路(2)
‖王牧笛:我覺得儒家的很多思考是以“家”為起點的,墨家則像是從一種類似共產主義社會這樣一個互敬互愛、絕對平均主義的社會為思考出發點。儒家的“仁愛”和墨家的“兼愛”表面上看起來矛盾,其實他們並沒有在一個交鋒點上。“仁愛”適合於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社會組織形式,而“兼愛”更適合墨家學派這樣一個由鉅子領導的半宗教化的團隊。
‖叢治辰:我認為儒家講究有差等的愛,是源於現實可操作性的一種思考。愛這種東西是需要訓練的,需要推此及彼,由近及遠,因此自然產生一種級差。首先是愛你的親人,愛你的朋友,愛你的同事,然後再推遠到愛陌生人。但如果不管是對一個陌生人,還是對一個熟悉的人,乃至對你的父母,你的愛都是同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