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資產到底有多少,官方守口如瓶,世人費盡猜度。
銀行只好謹慎起來:儘量減少信用貸款,多些抵押擔保貸款。據說這是市場經濟的慣例,西方發達國家都是這麼做的。此說我儘管不太相信,但自己從來就沒有出過國,也只好將
信將疑了。大凡端坐廟堂言必稱西方的,多半是那些三天兩頭出洋的人;儘管他們常去的地方不過就是賭城拉斯維加斯,我們也只有洗盡耳朵,恭恭敬敬聽他們操中文說洋話了。
我姑且相信壓縮信用貸款是金融運作方式的進步,可此等進步無可奈何地折射出社會道德的退化。信用貸款的前提是信用,銀行苦於信用日漸失落才退而求其他。如果說銀行諱莫如深的不良資產意味著爆發經濟危機的可能,那麼信用的淪喪卻預示著整個社會根基的大崩潰。信用危機的災難將更甚於經濟危機。稀缺的自然資源往往是在瀕臨枯竭時人們才知道保護它,而信用卻是在越來越稀缺時人們才意識到它也是寶貴的社會資源。說信用是資源,自然有它經濟學意義上的理由,但卻太功利了,太冷冰冰了。信用豈止是資源,它是社會賴以維繫的最起碼也是最重要的道德要素,就像空氣和水,人類須臾不可或缺。
漢字是中國人的靈魂密碼,信即人言,說話算數。可這麼一個講究信用的古老國度,緣何越來越輕諾寡信了呢?經濟學家會有高見,社會學家亦有妙論。我等平常人不懂學理概念,只有司空見慣的常識。當一位長官一拍腦袋決策一個專案時,不僅註定這個專案的貸款有去無回,而且到時候銀行想找個討論信用問題的物件都不知上哪裡去;當那些形形色色的不法之徒為了貸款一百萬而花去二十萬賄賂成本時,他從準備借錢的那一刻起就沒想到要還錢,而銀行有關人員更是不敢去找別人討論信用問題。常識告訴我,為信用危機埋下禍根的是少數官員的無能和腐敗。
早幾年席捲全國的傳銷狂潮,人們記憶猶新。那也許是中國歷史上亙古未見的信用大劫難:鄉情、友情、愛情、親情等最後一線可以維繫信用的情感資源,也被蝗蟲一樣湧來湧去的傳銷流民作為犧性送上了祭壇。人們都知道傳銷術是未經國家許可的西洋水貨,可曾想過它其實也是我們自己信用饑荒的必然。
信用是文化。文化基因浸潤在民族血液之中,一旦沾染毒素,將會謬種流傳,貽害子孫。一個誰都不相信誰的社會是不可思議的。於今之計,拯救信用,功德無量。
誰讓我們成了白眼狼
我幾乎每天都會收到五花八門的中獎短訊,少則獲獎兩三萬,多則十幾萬。還算好,沒中過上百萬的大獎,不然大喜過望,我擔心自己會激動得背過氣去。相信但凡手機使用者,天天都遭遇著我同樣的“喜悅”。
又見報道說,有些人被騙至廣東,立即失去人身自由,犯罪團伙令其編造理由,從家裡或親戚朋友那裡詐錢。稍有不從,性命堪虞。前幾年鬧得很多人傾家蕩產的非法傳銷也死灰
復燃,居然仍有些糊塗蟲趨之若鶩。
聽說母雞吃自己生下的蛋,是因為缺鈣,這是母雞的自我生理調節。社會似乎也是如此,缺什麼,就想補什麼。這幾年,呼籲講道德、講誠信的聲音不絕於耳,實在是因為人心太不古了。兒子騙老子,兄弟騙姐妹,言何人心?
母雞吃蛋,原是生物機理出了問題。道德見衰,應是社會某些環節有毛病了。社會學家或道德專家是否已經就此詳加探究,我孤陋未聞,但卻琢磨出一個明顯的事實:不義而富且貴的範例太多了,誠信自然就會縮水。
有人說中國大陸富豪排行榜幾乎成了罪犯榜,此論也許有些誇張,可今年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榜出籠,有些闊佬的確不再像往日那樣榮耀,反而表示出不高興了。箇中究竟,不言自明。有關方面煞有介事地做了所謂“第一桶金”的專題宣傳,想讓民眾相信,這些有錢人都是合法致富的。可無論怎麼宣傳似乎總讓人有種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
中國改朝換代很快,早就沒了世襲貴族;張三李四,不分貴賤,很有點人人生而平等的意思。那些腰纏萬貫的富豪,並不生下來就是公侯伯子男,他們的生活也沒什麼隱秘可言。別看他們坐著賓士偎香擁玉,其實就是隔壁李大媽家的二順子,或者對街張大媽家的三狗子。
也許正因為大家原本都是老百姓,相互間太熟識了,所以誰是怎麼發達闊氣起來的,個個心知肚明。有些富人的發跡史,無非為那句古老的俗話增添著新的腳註: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
邏輯的自然演繹是:既然張三是非法斂財致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