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產品來說的酷值,對應一國來說就是國民幸福總值。
後現代主義理論的一個普遍命題,就是強調感性事物的價值優先性。在傳統的現代經濟學中,把經濟人理性當做唯一的認知和行為模式,與真實世界有很大的出入。體驗經濟之所以能夠大行其道,不是偶然的。遊戲、動漫、彩鈴等高感性事業的迅速產業化,反映了後現代經濟中感性優先的價值取向。
展望未來,讀圖化、情感化、娛樂化、休閒化將成為後現代經濟的主要發展趨勢。
從效用回到價值,這是目前得到專業經濟學某種程度認同的後現代路徑的價值分析,它正是網際網路所需要的那種經濟學基礎。網際網路當前的發展,交織著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為工業化服務,它的規律與我們的常識是吻合的;另一條主線是前所未有的新創造,如網遊、彩鈴、部落格、一對一營銷等。後者反映了網際網路的特質,其中體現出的感性、體驗、情感、個性化、異質性的特點,是迥然不同於工業化的。利用現代經濟學,只能把個性化、異質性當做外生變數解釋;只有採用後現代經濟學的方法,才能把個性化和異質性(以及有機性)內生化。用後現代這種新工具來應對新變化,是價值分析的新出路。
第二章 後現代經濟——交換(1)
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
對交換論來說,這意味著一元化的等價交換“煙消雲散”為多元化的象徵交換。
當金融危機擊垮東南亞、俄羅斯、拉美的時候,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是這些地方的金融機制還不夠好;但是當金融危機擊垮美國,尤其是當美國的投資銀行全軍覆沒時,人們有理由質疑:在股市對實體市場失去有效響應的機制下,為什麼一定要透過股市進行交換?
在資訊網路出現之前,這是一種必要的迂迴。但從後現代的觀點看,透過股市進行交換的缺點已經一目瞭然:所有資訊都要像涮羊肉一樣,從新鮮生動的狀態變為蒼白的無生命狀態,從具體的資訊變成一般等價符號的抽象資訊,再進行迂迴的交換。現代性的特點,就是不斷強化這種迂迴性。當這種迂迴性由於複雜性或利益集團異化而變得不可控時,金融危機就變得不可避免了。
問題出在金融市場存在著如此多的不理想之處:它過濾了所有多元化的資訊(個性化資訊被作為噪聲被過濾),只保留下可以透過貨幣的篩眼的“一般等價”後的資訊。現代性從體制上破壞了資訊的“生物多樣性”,使資訊失真變得不可避免了。
從最佳化資源配置的角度看,在資訊充分社會化、網路化的基礎上,如果有對稱化的具體資訊可以進行針對性的資源配置,人們為什麼還要用過濾具體資訊的方式,用貨幣迂迴配置資源?
當電腦和網路如此發達後,透過資訊網路交換具體價值的成本已經大幅下降,人們為什麼不能設計一種新的交換制度,可以在抽象價值交換之外開闢具體價值交換,在貨幣交換之外開闢多元化的資訊交換?
舉例來說,如果中遠集運透過資訊網路,可以把世界上每個港口、每個島嶼、每條散貨航船的每條貨運交易資訊,在一秒之內充分地用於資源排程、最佳化配置,並可以實現長短期平衡,為什麼還要根據上市公司從股市反饋回來的一週前,甚至一月前過濾掉所有具體內容的簡單價格訊號來進行調控呢?
如果這一切可以實現,如果美國人不是被華爾街、“兩房”迂迴扭曲的交換資訊和代理人利益所左右,而是一對一透明對稱地掌握自己的真實資訊,今天的金融危機就可以從體制上緩解甚至避免。
後現代主義者早就設計了這種不同於貨幣交換、股票交換的資訊交換機制,他們稱這種不以抽象物為中介的具體價值交換為象徵交換。象徵交換的靈感來自古代的禮品交換,又因為加入了計算機網際網路的支援而適合當代。
象徵交換不再具有貨幣交換那種堅固性—那種堅固性主要來自交換中必須以一般等價物為中介的規定,以及交換的抽象性、脫離所指的符號性—但卻具有切合交換語境的優點,可以實現一對一的個性化交換。
後現代主義讓我們發現,還可以思考“讓世界恢復堅固”的反問題:網路中的個性化何以可能?具體來說,個性化交換何以可能?
空床費案
熊某經常夜不歸宿,妻子劉某與其約定,如果熊某在0~7時夜不歸宿,按每小時100元的標準,支付“空床費”或寫欠條給妻子。“空床費”欠條一天天見漲,攢到4 000多元時,劉某持“空床費”欠條到法院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