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於這個頑疾,孫宏斌便帶著堂吉珂德式的豪邁,十年如一日地孤獨地摸索創辦“好公司”之路。2001年,也就是順馳在全國擴張的三年前,孫宏斌就在公司內部作了一系列演講,闡述他對好公司的理解 '4'。

常去哈佛聽課,又一直在關注美國道…瓊斯工業股票指數30種成分股公司的孫宏斌,對美國公司的治理結構有著深透的研究。美國所有政策的基點就是保障股東投資的積極性; 對這種以股東價值為出發點的資本主義,孫宏斌心有靈犀。股東價值讓美國資本主義走向成功,經理階層受到股東的嚴格制約。如果高層管理人員不能尋求股東價值最大化,會受到董事會和股東的壓力,甚至被罷免或遭遇敵意收購。但在歐洲大陸和日本,股東價值最大化往往被視為目光短淺。因此在那些地方,自有資本的流入遠不及美國。不關心投資人的權益,將帶來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

孫宏斌還發現,股東價值與其他各方的長期利益並不相沖突。在公司運作的所有參與者中,股東是最為本原的一個核心。現代企業制度把控制權和決策權交給了股東,因為股東是唯一需要全景資訊的決策者,他們有使公司成功的動機。他們所冒的風險最大,也是唯一需要知道所有相關利益細節的團體。當股東利用全景資訊和決策權威使自己的權益最大化時,所有利益相關者都將受益。尋求股東長期利益最大化,將會使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客戶、員工、政府、資本提供者等各方的利益最大化。不能給全球投資者提供合適回報的國家,註定要被投資者拋棄。管理的任務是透過使盈利超過公司資本成本而創造價值。當在市場上公司的價值以折現的現金流計算時,資本在不斷從淨現金流不好的公司向好的公司轉移的同時,也就懲罰性地改變了那些不合適的公司治理結構。

孫宏斌: 迴歸零的空性(2)

孫宏斌的發現也為最新的研究所證實。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埃利森·梅特蘭在2006年1月26日發表文章指出“中國企業高管太重眼前利益”。'5' 他根據發表在《麥肯錫高層管理論叢》(McKinsey Quarterly)上的一項調查分析,全球商界普遍接受股東價值最大化的觀念,印度人的這一觀念最為強烈,90%的印度高管都認同它。相比之下,中國只有最高比例為25%的高管認為,大企業應該僅僅關注為投資者帶來儘可能高的回報,並且不違反法律。他由此得出結論說,中國高管的“創業精神還更多地處在‘原始’階段,只注重眼前的利益”,沒有把股東價值最大化放在首位。

在孫宏斌看來,股東價值最大化是好公司最重要的標準。這也是現代公司的文化基因米姆。生物學家理查德·道金斯發現,在生物基因(Gene)之外,還有一種靠模仿複製而迅速擴充套件的文化基因米姆(Meme)'6'。有了股東價值最大化這個“米姆”,好公司才得以迅速複製。當然,發現上述公理性的東西,不是孫宏斌的特權。中國有一大批企業家對此瞭然於胸。

公理人人皆知,直面現實卻南轅北轍

同樣的理論,往往會導引出完全不同的商業實踐。這就是商業的魅力。天空和監獄高牆、理想和鐐銬,絕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是對立的。任何地方都沒有無限遼闊的天空,有的只是狹小的受限制的視野,沒有推崇備至的理想或真理,有的只是鎖鏈,儘管看不見,但卻比監獄的鐐銬鎖得更牢固。

有一位知名企業家,也發現公司是實現股東意志的載體。他感覺公司100%個人控股才能放心,不願意有另外的主體參與進來,對兄弟姐妹也不放心。集團公司董事長、總裁、所有子公司的法人與總裁,全由他一肩挑。在良知混雜的時代,他沒法把他的信任放到另外一個人身上。那是一個有著深刻理智的人,他能看穿中國先秦以後皇權專制當道、城邦割據的封建社會壓根就沒存在,據此挑戰中國歷史學家的謬誤。他的看法沒有人能夠撼動。一般公司老闆會為屬下做得漂亮活欣喜若狂,在他那裡卻最容易引發足夠的警覺。他事必躬親,不願意假手他人。在他看來,現實存在著太多的欺騙與貪婪,他只能這樣謹小慎微,才有安全感。當他把自己淹沒在細小的事務之中時,他也把自己拘押了。他沒有時間與耐性去傾聽下屬的聲音,如此而來就有了專斷與跋扈。高層團隊只有等待他一次次自相矛盾的頓悟才能去衝鋒陷陣,久而久之身邊多的是唯唯諾諾和阿諛逢迎之輩。

對“人性惡”保持著足夠警惕的,不只是中國企業家。日本前世界首富堤義明就提出過“不用聰明人”的管理哲學,他把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