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部分

正所謂,從一條寬廣大路出發的人常常走投無路,而從一條羊腸小道出發的人卻能夠走到遙遠的天邊。

張瑞敏跟盛田昭夫都經歷了一個流血的瞬間

一個人甚或一個企業的發展,往往取決於某個具有決定意義的瞬間。

張瑞敏的全球化發端於1984年的德國之旅。1984年,為了德國“利勃海爾”的專案,張瑞敏第一次出國。有一位德國的朋友帶著張瑞敏參觀德國的市場,他對張瑞敏說:“你們中國在德國最暢銷的商品就是煙花和爆竹。”言者無心,聽者有意。那一刻,恰如一根錐子直戳心臟,張瑞敏被深深地刺痛了。一種流血的感覺襲遍全身:“難道中國人只能永遠靠祖先的四大發明過日子嗎?”30多歲的張瑞敏,感覺到一種責任和一種使命感在升騰。一個夢想閃過他的腦際:由他來造出能在德國市場上、能在世界市場上暢銷的產品。那一瞬間的感覺,影響了一箇中國企業集團後來的發展軌跡,也深刻影響了20年後的中國經濟。

從那一年往前推30年,索尼的創始人盛田昭夫也曾經體驗了類似的感受。1953年盛田昭夫第一次去美國,他的感覺是不知所措。穿梭的轎車、寬闊的道路、遙遠的距離以及直衝雲天的建築,高速發展的美國經濟使他感到窒息。盛田滿腹疑慮:一個小小的日本公司在這樣一個巨大的國家裡是否有生存的機會?而當時的日本製造,基本上是與小飾品及廉價仿製品聯絡在一起,他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刻產生的懊惱。接著他又去了德國,參觀了大眾、賓士以及西門子。戰後德國的強健,令他沮喪。當後來到了荷蘭參觀飛利浦公司,他驚奇地發現這個聞名世界的大企業集團的總部,竟然設在古鎮艾恩德霍楓(EINDHOVEN ),這裡的規模和生活節奏使他覺得容易對付,心情也開始舒暢起來。他給在日本的井深大寫信:“如果飛利浦能做到,也許我們也能做到。”飛利浦啟發了他:公司地點不重要,建立一個國際知名品牌至關重要。從此盛田念念不忘要挺起日本民族品牌的脊樑,要為日本雪恥!

盛田昭夫帶上產品、張瑞敏帶著戰略走進了美國

盛田昭夫到美國考察後的第二年,就攜帶SONY行動式收音機從美國開始了他的全球化之旅。從零開始推市場,無比艱難,沒有人知道索尼。一個大經銷商擬給他10萬美元的訂單,條件是把SONY換成經銷商的牌子。艱難中掙扎的索尼迫切需要這10萬美元的訂單,可最終他拒絕了。索尼要創立自己的品牌,不能給別人做代工。若干年後,盛田說:“拒絕10萬臺的訂單是他在職業生涯中所做的最好的商業決策。”盛田的野心由此可見。

張瑞敏: 高處的彷徨(2)

盛田踏上美國以後,決心給公司起個帶點全球視野的名字,少一點日本色彩。他力排眾議,選擇了SONY。這個很美國化的SONY(SONNY…BOY )讓他感到青春活力,並且有著一種他所希望的內在傲慢。即使後來索尼在美國上市,日本國旗已經飄揚在紐約的上空,SONY的廣告鋪天蓋地,大多數美國消費者,包括那些真正的索尼消費者仍然沒有意識到索尼是一家日本公司。盛田盡一切可能地使這種誤解持續下去。例如,產品上所需的“日本製造”的標籤,以最小的尺寸,儘可能地貼在不易察覺的地方。

張瑞敏從懷夢到跨入美國則整整等了15年。或許是中國巨大的市場阻擋了張瑞敏跨出去的視野,或許是國內白熱化的競爭絆住了張瑞敏的腳步,或許是要等整體戰略成型。一直到1999年,海爾在美國的銷量已經突破了20萬臺的盈虧平衡點,達到了29萬臺,張瑞敏方才決定在美國安營紮寨,在洛杉磯設立研發設計中心,在南卡羅來納州開設工業園區,在紐約設立銷售中心。

索尼當年在沒有名氣的情況下放棄了贏利多的代工,轉而做風險大的品牌戰略,給了張瑞敏很大啟迪。盛田昭夫“全球化考慮,本土化入手”思路更是影響了張瑞敏的企業思維。據此,海爾制定了全球化的“三步走戰略”———“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走出去”———靠創造差異化需求、運用差異化的戰略走向國際市場;“走進去”———用本土化的戰略,進入當地大流通渠道;“走上去”———當地融資、融智、融文化,創出當地消費者認同的一個世界品牌。按著張瑞敏的說法,海爾的全球化迄今只走了一步半。

今天在美國生產銷售的海爾產品,貼有“美國製造”的標籤。很多美國人多把“Haier”當成了一個德國品牌。海爾的海外推廣策略是,順應並強化客戶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