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3部分

晰的政治理念,缺乏完備的政治綱領,###與經濟鬥爭息息相關,但其本身政治傾向的演變、發展與激進轉向,卻演繹出一段後發生型現代化國家中產階層政治參與同社會變遷之間複雜而生動的鬥爭歷史。時代的變化自有其內在的軌跡,雖然老一代的中產階層作為一個社會群體已經消亡,但他們烙在歷史中的深刻印記,卻為今日的海派文化所留存和記憶,其點點滴滴早已匯入上海歷史變遷的長河之中。

身處變遷下的臺灣中產階層

近幾年來,臺灣社會現代化的趨勢不斷加速,都市居民很快地含攝各種次文化的向度。當多元文化價值取向的次文化漸次形成時即使是傳統文化也只能佔有一席之地的立足點,與科技文化、西方文化、企業文化等並列,而不再是一枝獨秀。餘德慧:《中國人的心理系列》,臺北:張老師出版社,1991;第1頁。這對強勢的中國文化而言是一個極大的衝擊,事實上,中國社會三千年來雖不斷地緩慢改變(其中有外來文化的加入融合),但一直沒有劇烈的改變其文化原型的主幹。不可諱言,這是一種高等文化將周圍低等文化特質吸收的“容納”能力之表現。然而近百年來,西方發生了一連串改變社會形態結構的重要運動,尤其工業革命的出現,更使經濟和工業的發展成為全球各地的風潮。隨之興起的交通與傳播變革,也提高了人們之間互相的影響力。中國在這樣的世界變局之下,也產生了風起雲湧的轉變。西化過程帶來工業的發達與經濟的繁榮,進一步也使社會文化觀念產生變遷。

臺灣社會經濟結構的流動與轉變影響(1)

臺灣自1960年代以後,經濟發展從向內發展的進口取代(import substitution)工業,轉變為向外發展的出口導向(export orientation)經濟形態。經歷了四十多年的經濟成長,創造了許多社會流動機會,促成社會階級結構的明顯轉變。蕭新煌指出1960年代中期以後,在資本主義發展下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