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準確地加以區分。在個體所擁有的經濟、社會資本差異並不足以說明其在社會空間中的位置的情況下,是文化資本的多寡決定了他在社會結構中所擁有的地位與聲望,因為文化資本影響著個人藝術欣賞的水平與生活方式的品味,從而,這一資本豐富的群體就會在文化藝術的消費實踐方面表現出與其他階層差異明顯的趣味區隔。所以,在經濟資本相似的情況下,能顯示人們“尊貴”身份的,非文化消費上體現出來的品味莫屬。Bourdieu,Pierre, 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Trans� by Richard Nic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在文化社會學的視野中,不同的社會階層不再以其經濟關係,而是以其越來越突出的文化特徵或文化取向而受到研究者們的注意。
文化與社會分層之間的關係以不同階級之間顯著的文化趣味差異引起人們廣泛的興趣。這是因為人們普遍接受了這樣的觀點:文化系統提供著具有共享意義的符號,定義了一個社會角色及其期望的模式化或制度化體系,從而使不同的文化取向因社會地位和社會群體的不同而呈現系統性變化。約翰·R�霍爾,瑪麗·喬·尼茲:《文化:社會學的視野》,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第25、179頁。美國暢銷書作家保羅·福塞爾的《格調》為階級趣味間的差異做了最通俗的解釋。1998年底它的中文版出版以後,迅速成為大陸的年度暢銷書。在《格調》2002年修訂版的封底上,讀者可以看到這樣的一個閱讀引導:《格調》不僅締造了1999年的一個出版時尚,而且成全了一個文化事件,其關鍵詞即“品味”。保羅·福塞爾:《格調》,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2。
在這一版上列出了各種媒體為此書所做的宣傳,如《中國青年報》:“這本書的獨到與有價值之處就在於,它指出了無處不在的格調區分”;《世界時裝之苑》:“品味是一個過去、現在生活的全部展現,你是誰,你就有怎樣的品味,你逃也逃不脫,說也說不清”;《北京青年報》:“主要是因為它的有趣”,“作者那種特有的溫柔的刻薄、狡猾的犀利以及善意的惡毒”,“使《格調》有了一種特立獨行的‘格調’”;《新週刊》:“這是一本極好玩的書”;《文匯報》:“正如人們曾經談論‘媚俗’、‘品味’一樣,今年以來在京城又開始流行一個詞語——格調。”《格調》向人們展示了怎樣的關於生活品味的路徑呢?“等級是什麼?它不僅是你的職業,不僅是你居住的地方,不僅是你的餐桌舉止,也不僅是你有多少錢或者你能掙多少錢。等級是一系列細微事物的組合,你很難說清楚。”《格調》作者從美國人日常的衣食住行與文化消閒等各方面對不同階層的不同行為方式做出了描述,因為對社會等級的“高度敏感”,中產階層是一個十分講究虛榮的階層。同上引書,第23、286頁。距《格調》中文版不過一年,大陸很快有了它的翻版——《階層:中國人的格調與階層品味分析》,由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年7月推出。作者將品味作為階層劃分的一種標誌,認為人們對等級的不同劃分反映了所在的階層:下層的人們樂於相信,等級是由一個人擁有財富的多少來作為標準的;接近上層的人則認為品味、價值觀、生活格調和行為方式是判斷身份等級不可缺少的標準;生活在中層的人們一方面認為金錢對於等級差別非常重要,同時又認為一個人所受的教育和從事的職業同等重要。陳少珙:《階層:中國人的格調與階層品味分析》,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第3~11頁。從《格調》的暢銷到跟風者的大量出現,我們知道,“品味” 在某種程度上正成為中國新興中產階層的一種時尚追求。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中產與品味:一個時髦的話題(1)
中產階級在西方國家的大量出現是伴隨著工業化程序的加深與國家機構職能的轉變到來的。定期領取足夠數額薪水的僱員隊伍日漸龐大,這些薪水保證了他們在社會中處於中間的地位,從而促使這些新興群體迅速成為西方社會的主流階級。Vidich; Arthur J�, ed�; The New Middle Classes: Life�Styles; Status Claims and Political Orientations; London:Macmillan Press Ltd�; 1995�中產階級繼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