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的擴張和汽車業,因為德國工業在一段時間很困難。東北重工就決定將這家公司的產品銷回國內,每年賣兩千輛維持它的生存。
這應該是bmw汽車第一次在國內銷售,但它的中文名稱是巴依爾。
為什麼叫巴依爾,宋彪也不清楚,反正就是這麼一家公司。
帝國在德國的工業投資規模是很高的,宋彪也不能說德國要發生法西斯主義,你們不能去投資。而德國在馬克大貶值時期,幾萬中圓就能買下一家幾百人的機械製造廠,相當於過去幾百萬中圓才能獲得的資產,而帝國內部的德語人才很多,雙國籍的德籍人口也多。雙方技術合作和經濟交流歷史悠久,一戰之後,中德關係恢復的也極其迅速,加上德國工業在技術上在一戰後仍然大幅度領先國內,過去要花費幾百萬中圓才能從那些公司引入技術,一戰後的幾次特殊時期,只需要幾萬中圓就能將整家公司都買下來,那為什麼不買?
一戰結束之後,帝國在德國投入了大量資金,德國拖欠帝國的戰爭賠償也在“債轉投”協議下,大幅度的程式設計帝國中央政府投資,這些鉅額的資金湧入德國,買下企業,同時也買回了大量技術和人才,為帝國至少縮減了十年的技術努力。
此外,直接控股這些企業就可以讓這些企業的出口僅限於歐洲地區,在技術轉移之後,這些出口就成為了帝國工業在世界範圍內的特權。
從這個角度來說,現在的德國和美國人之所以反感、排斥中國人,認為是白種人的威脅,這在某種程度上是很有原因和道理的,只是發展到今天這種程度的中國和中國人,也不怕他們反感和排斥,而宋彪的環球訪問之所以要特殊關注德國和美國,也是希望用自己的善意去化解這種排華風波,可惜效果不是特別的好。
帝國工業發展今天這種情況,航空工業的水平自然是高居世界前列,換代的速度非常快,而且很容易就能吸收到其他各國的零星的創新和改進技術,在本身技術研發規模就是最大的情況下,繼續吸收各國技術優勢,牢固的保持著帝國在航空工業領域的統治地位,比如說在大型客機和運輸機(35座以上)的生產上,雖然美國波音公司也能生產同等的客機,帝國的東北重工和江南福道才是世界上的大型飛機霸主,佔據著產業的龍頭地位和最大的市場份額,甚至可以說是壟斷了世界市場,德法英美蘇都要從中國進口大型飛機。
黃禍論,中國威脅論……確實不是空穴來風。
人家恨你,恨不得你早點分裂、衰落、奔潰和人口滅絕……那總是有原因的。
就在宋皇帝將回信發往華盛頓特區時,納粹德國元首兼帝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信任的特使漢斯。馮。克塞特將軍,在納粹德國外交部長阿爾弗雷德。羅森堡和威廉皇儲的陪同下,三人一起抵達中國訪問。
納粹並不討厭中華帝國。
這是一個很顯然的情況,雖然德國國記憶體在著一定的排華風險,但是納粹更積極的反猶太和反蘇聯,並且將中國作為一個正面的例子謳歌,這也很正常,因為中國是在一戰後對德國幫助最大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最友好的國家。
此次前來的三人中,威廉皇儲和宋彪來往的比較多,宋彪兩次赴德國訪問時都住在霍亨索倫家族的領地中。
他們到帝國首都的中央特區時,宋彪還在東北視察航空、船舶、電氣、機械工業的一些新的進展,也視察了帝國在核物理工業和電子計算機領域的一些新突破,在漢斯。馮。克塞特將軍、羅森堡外長和威廉皇儲陸續同中央內閣、中央軍部的重要官員、將領都舉行了會晤後,宋彪才在10月3日乘坐專機返回首都接見他們。
中華帝國是一個很腹黑的國家。帝國的大國外交也可以說是世界政治腹黑學的典範,或者說中國人天生就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外交專家。
在蘇德英美之間,帝國即便和他們有著越來越激烈和尖銳的矛盾。也一直都保持著非常友好的合作關係,透過這種平衡外交迫使蘇德英美都無法對華採取遏制手段,不僅不能遏制,四國都要圍繞中國展開外交競爭。避免中國過多的支援他們的對手。
哪怕是對盟友法國,帝國也用德國這張牌很巧的妙腹黑著,雖然法國一直對帝國的外貿政策和中法貿易之間的不平衡感到不滿。面對納粹德國的壓力,法國也一直不敢直接將矛盾拿上臺面和中國討價還價,私下交涉的話,法國交涉一次,中國就表面上“積極維護中法永久的同盟友誼”的讓步一次,可不管怎麼盤算,最後還是法國吃虧佔大多數。
帝國很腹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