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鑫覺得自己或許還可以為背後的那位靠山與王維牽一牽線,反正大家都是官場中人,互相照應一下還是可以的。
這個時候,剛剛不少沒靈感的詩人,現在也都來了靈感了,王之渙當先寫下來一首《宴詞》——長堤chūn水綠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聽聲聲催去棹,桃溪淺處不勝舟。
其實王之渙寫詩的功力真的非常高,若不是因為在歷史上遺留下來詩歌太少,他的在詩壇上的地位會更高。
王維看到這首詩,忍不住訝然道:“季凌兄為何寫這樣一首蘊含著離愁別緒之意的詩呢?”
長堤逶迤,水sè碧明,東風鼓帆,桃花逐波。這首寫於宴席上的七絕所展示的,正是一幅sè調清麗明快的水彩畫。然而,它的主題卻是“離愁”。
chūn天永珍復甦,生機盎然,可是詩人看到的卻是碧澄的河水“悠悠”地流去了。
王之渙從首句起就試著撩撥讀者聯想的心絃,一個“綠”字點明“chūn水”特sè,也暗示了詩人一片惜別深情。
次句“畎入漳河一道流”,詩人擴大視野,寓情於景,以景抒情,仍以chūn景喚起人們聯想。那夾著田畝的涓涓渠水宛如一條細長的飄帶,緩緩匯入漳河,一起向遠方流去,一望無際的碧野顯得非常柔和協調。
然而眼前美景卻激起詩人的無限憂思,chūn水猶能跟漳河“一道流”,而詩人卻不能與友人同往,感到十分遺憾,想到好景不長,盛筵難再,一縷縷愁思油然而起。由於移情的作用,讀者不由自主地和詩人的心緒貼近了。
三、四句,詩人一下子從視覺轉到聽覺和想象上。儘管添愁助恨的棹聲緊緊催促,還是不要去理睬它吧。要不然越來越多的離愁別恨一齊載到船上,船兒就會漸漸過“重”,就怕這桃花溪太淺,載不動這滿船的離愁啊!
詩人以“莫聽”這樣勸慰的口吻,將許多難以言傳的情感蘊含於內,情致委婉動人。詩中以“溪淺”反襯離愁之深,以桃花隨溪水漂流的景sè寄寓詩人的傷感。至此,通篇沒有一個“愁”字,讀者卻已透過詩中描繪的畫面,充分領略詩人的滿腹愁緒了。
這首匠心獨運的小詩含蓄蘊藉。詩人從“看到的”、“聽到的”,最終寫到“想到的”,不直接由字面訴說離愁,令人讀之卻自然知其言愁,意境深邃,啟迪人思,耐人玩味。
王之渙看了王維一眼,心中微微訝然,卻沒想到居然是王維第一個看出他詩中的離愁別緒。
雖然王之渙並不喜歡王維的圓滑,因為他就是一個寧直不彎的人,但他卻承認,王維在詩歌上的天分,真的讓人佩服。
“只是想起了一些往事而已。”王之渙有些敷衍的說道,“而且,我準備近期去涼州遠遊。”
王維也沒多問,只是在慨嘆名傳天下的《涼州詞》看來很快就會出現了,只是看王之渙這個狀態,倒是挺失意的啊,難道也是因為在科舉上失敗了嗎?
想來也是,像王之渙這種出身的人,科舉是最好的出路了,可他現在已經三十歲了,家中並無餘財……
===========
求收藏票票~~~~~~~
163、啟程
() 雖然王維與王之渙的關係並不密切,不過這並不妨礙王維小小的幫王之渙一下,於是他愈發真誠的對王之渙說道:“既然如此,那我就為季凌兄送上一份程儀吧。”
王之渙見王維語氣確實真誠,況且他白身一個,也沒什麼可以被圖謀的地方,所以猶豫一下後便點頭答應了,說句實話,他確實囊中羞澀,否則以他的xìng子,斷然不會參加這種商人邀請的宴會的。
這個時候不少詩人都紛紛寫出自己的作品,希望可以得到王維的欣賞,恍然間,王維才發現,自己似乎在不經意間真的變成了大人物,因為以前的自己,也是透過寫詩,希望得到權貴們的欣賞,從此青雲直上。
想到此,王維不由佩服王之渙的人品,若是別人看到王維這麼欣賞他的詩,肯定就順勢與王維攀交情、打蛇隨棍上了,而王之渙最後的選擇,卻是離開長安去涼州,可見他確實是個寧直不彎的人。
不得不說,這樣xìng格的人,雖然值得敬佩,卻總是比較難混的。
而其餘詩人寫出來的詩,都要比王之渙的稍遜一籌,就算是號稱“七絕聖手”的王昌齡,現在也還稍顯稚嫩,也就李頎寫的一首《贈王維》質量還算上乘。
既然李頎寫了這麼一首,王維當然也要以詩回禮,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