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五十一章 吃大餐(求推薦票)

洋人和廚子正在爭吵。

陳強聽到兩人的對話,便秒懂是怎麼回事。

洋人點餐的時候提出了一些特殊的要求,比如少放胡椒少放鹽之類的,可洋人說的話中國廚子聽不懂,所以洋人很生氣。

洋人認為,自己明明是在說中文,廚子卻一直在擺手,表示聽不懂,這是在故意戲耍他。

廚子認為,這個洋人一直在說一些自己聽不懂的話,而且態度越來越兇,這是在欺負自己。

而事實則是,洋人在說粵語。

這是個蘇北廚子,他顯然聽不懂粵語。

一個很簡單的誤會。

陳強不是廣東人,粵語水平幾乎為零,他能聽懂的粵語只是那麼寥寥幾句,說起來的話只會一句“猴賽雷”,還是從網上學來的。

不過陳強懂英語啊,於是他走上前去,先是用英語跟洋人解釋了一番,然後又用漢語跟廚子解釋了一番。這下子兩人才知道是鬧誤會了,互相表示致歉。

陳強能夠猜到,這個洋人,應該是英國人,而且是從香港來的,只有從那地方來的,才會操著一口熟悉的粵語。

陳強當車伕的時候,就很喜歡接香港來的客輪,因為船上面總是會有一些英國人。有很多英國人都會說粵語,其中不乏有很多在香港出生,或者在香港生活了幾十年的英國人,他們的粵語已經說得非常熟練。

這種英國人很少會離開香港,即便離開香港,頂多也是去一下廣州之類的地方。他們大概覺得會說粵語,就可以在中國暢通無阻了,結果來到上海後頓時懵逼了。上海話他們肯定是聽不懂的,就連官話也和粵語有很大的差別。

上海的車伕當中幾乎沒有廣州人,他們不會說粵語,英國人在上海用粵語也是雞同鴨講,甚至不如用英語方便。而每當這時候,陳強就會用英語攬到客人。

中國人的遷徙歷來是有規律的,比如山東人習慣北上,去東北闖關東;蘇北人習慣南下到上海、杭州一帶打拼生活;河南會有比較多的人選擇會去北京闖蕩。

廣州、福建一帶的人很少會北上,他們會下南洋,下西洋,近一些的會去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遠一些的則會跑到美洲去,去美國、去巴西。所以粵語和閩南語基本不會向北方傳播,反倒是在海外的華人圈中成為了一種主要語言。

……

言歸正傳,陳強遇到的這個洋人的確是個英國人,而且還是個有錢的英國紳士。

英國人為了感謝陳強的幫助,決定請陳強吃飯,他又給陳強點了一餐。

顯然這個英國人是在香港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知道中國的文化中,感謝別人的話,請吃飯是一種永遠不過時的方式,特別是在物資匱乏的三十年代,很多中國人連飯都吃不飽,這時候請客吃飯就更加接地氣了。

陳強也沒有拒絕,反正回車廂裡也沒有他的座位,不如在餐車吃一頓,好歹也有個地方可以坐。

民國時期的火車,是分一等座、二等座和三等座的,當時鐵路局規定,三等座的乘客不能進入餐車,餐車只是一等座和二等座乘客能享有的服務。

當時也有針對三等座的餐飲推車,不過都是賣些便宜的食物。1933年,教育家錢穆先生才能從蘇州乘火車去北京,當時就坐的三等坐席,吃飯的時候有推車經過販賣食物,錢穆先生描述為“油膩膩、硬生生的米飯或麵條。”

也是因為三等座沒有好吃的,使得火車站的小販愈加活躍,當火車靠站的時候,炒花生的、煮毛豆的、賣各種小吃水果的攤販都一擁而上。有些坑人的小販,會用貓肉偽裝兔肉販賣。魯迅先生的弟弟周作人,在年輕求學的時候,就買過火車上的貓肉。

現如今,朱自清先生的父親在火車站買橘子,已然成為佔別人便宜的著名老梗。德州扒雞也是隨著那個時代的火車而名滿天下。

一等座和二等座的乘客,可以去餐車裡吃飯,當時的火車裡有很多“大餐”,而且能夠在火車上服務的,也都是水平很高的大廚,比如1916年的《廣九鐵路指南》上,有介紹餐車提供的食品種類,不僅有威士忌、白蘭地、啤酒、蘇打水、檸檬汁等各種飲品,還有“沙甸魚、三文魚、靚牛扒、西豬排、羊排骨燒雞火腿、煙肉旦、各色肉飯”等。

在1933年以前,火車的餐車裡只有西餐,當時鐵道部的調查報告裡是這樣寫的:“查各路客車對於乘客飲食大都僅備西餐一種,非但價格過昂,貧苦者無力享受。而食品用具多屬歐化,並非我國一般人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