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址。在一處朝陽的山坡上,有規律地分佈著三排大大小小的半地穴式房屋基址,在房基之間,還依地勢修建了一條排水溝。這些房屋最小的不足5平方米,最大的一間則超過20平方米,房子雖然以單間為主,但也有少部分為雙間,這說明當時已經開始具備了家庭形態。在房址裡,還發現了大量的石磨盤、石鏟、石鑿、石鐮等石質生產工具和大量的生活陶器。其中石鑿、石鐮等製作精細,刃部鋒利,說明當時生產力發展已經達到一定水平。
過去發現的裴李崗文化時期的遺蹟都以墓葬為主,極少發現有房址。而唐戶遺址一次就發現大面積的居住基址,這在全國是首次。這些房址佈局合理,具有明顯的規律性,且房址面積差異明顯。
賈湖遺址是一處重要的裴李崗文化遺址,它位於河南省舞陽縣。離遺址最近的是泥河,距遺址僅1公里。泥河源於葉縣,在遺址西8公里處流入舞陽縣,貫穿全境,在出境處注入澧河。
在灰河和泥河之間有一片小湖泊,即是賈湖,賈湖村坐落在賈湖北岸。
遺址位於賈湖村東,平面呈不規則的圓形,總面積萬平方米。發現房基45座,陶窯近10座,灰坑370多個,墓葬300多座,出土陶、石、骨等各類遺物數千件。從文化層豐富的堆積物中,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大量的動物骨骼和植物標本。當年在附近的崗丘和山坡上,有著稀疏的慄、櫟、胡桃、榛等植物組成的落葉、闊葉林,林中常有野豬、麋鹿出沒其間。溝坎和斷崖邊上生長著矮矮的灌木叢,其中酸棗點點,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在聚落以外有廣闊的大草原,貉、梅花鹿、野兔等動物自由自在地追逐奔跑,構成天然的狩獵場。聚落附近的湖沼旁邊,獐、麋鹿自由徜徉,時有丹頂鶴、野天鵝婆娑起舞,不時傳來聲聲啼鳴。聚落周圍是先民種植的稻田,間或可以聽到陣陣悠揚的笛聲。
從40多座房基來看,賈湖先民的居住條件十分簡陋。房屋面積一般都很小,多在幾平方米到十幾平方米。房屋的平面以橢圓為主,兼有圓形、不規則形和方形等。建築形式基本上為半地穴式或淺地穴式,另有少數為平地起建的。門道多為臺階式,也有少數為斜坡式。半地穴式房屋是賈湖聚落的主體建築,建築一座這樣的房子,首先要從外面運來足夠的黏土、沙、乾草和木材等。第二步是在選定的位置,從地面向下挖一個坑,其大小深淺根據需要而定。然後在平整過的地面挖柱洞,柱洞的位置和數量根據房屋的大小而定。第三步築牆體,這是房屋的主體建築。一般用木柱圍成牆體,用藤條和竹篾捆紮,再用草拌泥進行裡外填充。用這種方法建造的牆壁,考古學上叫做木骨泥牆。第四步是搭蓋房頂。圓錐形頂的窩棚式房子,草類纖維是覆蓋房頂的主要材料。房屋建好後,最後是鋪墊地面和修築室內設施。地面一般都是選擇純淨的黃土鋪墊而成,而且經過夯打,通常厚度達十幾厘米或二十多厘米。
在這些房屋內,一般都有灶塘,它們大都砌在房屋中央,也有的砌在門道一側。清理完屋子坍塌後的堆積物,考古工作者發現在灶塘的周圍擺放著不同數量的陶器,有盛水的罐、壺和燒飯用的陶鼎……這些陶器被倒塌的牆壁砸成碎片,然後埋在廢墟中。考古工作者把這些殘碎的陶片,小心翼翼地收集起來,然後經過拼對,恢復起原來的面貌。陶器的發明,是人類發展史上的一大飛躍,從此人們的生活質量有了質的變化,因此被譽為人類發展史上的里程碑。這裡的陶器以紅陶為主,燒製火候較低,容易破碎。從陶質看,主要有泥質陶和加砂陶等。因為賈湖遺址發現了很多陶窯,說明這些陶器都是當地製造的。
這些房屋一般可供四五個人睡臥,可能是由父母和他們的子女組成的一個個小家庭。在嚴寒的冬天,外出勞作一天的人們回到雖然簡陋,但很溫暖的家中,圍坐在灶火旁,吃著熱騰騰的食物,想必是令人滿足和愜意的。
但是伴隨著人類發展史,毀滅性的災難時常發生,並且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發掘證明,這些房子很多都經過多次擴建和重建,可能是由於長年使用,隨著家庭人口的不斷增加,而在原有的基礎上增蓋的結果。而最大的可能是破舊的房屋被肆虐的狂風暴雨所摧垮,或者是被突如其來的大火所吞噬,再就是被氾濫的洪水所沖毀。不過人類是堅強的,是大自然所無法毀滅的,風雨過後,人們會擦乾眼淚,毫不猶豫地在廢墟之上重建起自己的家園。考古隊在發掘這些房基時,經過區域性解剖,才弄清了它們之間層層的疊壓關係,使我們對裴李崗文化時期的房屋佈局、建築結構、建造方法和居住環境有了較為清楚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