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兒子,天知道到時候曹衝會不會變主意,因此你加緊時間吧,有把握的也就這段時間,再往後,神仙也算不準。
孫權半信半疑,他把質子孫登送到了長沙郡臨湘城,曹衝很守信,真的將各部調了回去,甚至比原先的防線還要向後,讓孫權喜出望外。接到回報之後,他立刻命令在贛州待命的呂蒙率部快速前進,爭取在大雙臨盆之前,會合陸遜擊敗還盤踞在南海郡的劉備,至少要收回南海郡,不能讓劉備一直呆在自己的身邊。
當然了,能把劉備收拾了那是最好的。
孫權對陸遜很惱火,他本來讓潘璋跟著陸遜,是想制衡陸遜地,沒想到兩仗一打,潘璋被陸遜忽悠到番禺城裡和步騭做伴去了,陸遜自己呆在城外鑽進了九蓮山和劉備打游擊。他的人以山越為主,翻山越嶺是家常便飯,而劉備雖然人多,可是要在山裡和陸遜於,顯然還差一點,所以追了兩次連個屁都沒吃著以後,他乾脆不追了,讓關羽帶了四千人守著陸遜出山的必經之路,他自己一門心思在番禺城下準備霹靂車,要強攻番禺城。
所以孫權本來要收拾的陸遜現在過得很滋潤,所以孫權很惱火。他寫信要求呂蒙把陸遜帶上戰場,要讓他和劉備打幾場硬仗,消耗掉他一部分力量,別讓他太自在了。
呂蒙得知廬陵方向安全之後,放下了懸在半空的心。他深知此時已經絕無退路,不管曹衝是出於什麼樣的想法,是讓他們雙方自相殘殺也好,是借刀殺人也好,他必須在曹衝下一步動作出來之前重創劉備,然後迅速回到豫章設防。他這兩萬大軍是孫權手中最大的倚仗。不能有一點閃失,真要打起仗來,賀齊所部是指望不上的,還得靠他手裡的這些人來抵擋曹衝。他不再耽擱,率部越過臺領山區,然後沿著湞水直接進入了桂陽郡地曲江縣界,把副將孫皎嚇得夠嗆,立刻出言阻止。
孫皎字叔朗,今年剛三十歲。他地父親孫靜是孫堅最小地弟弟。孫堅剛起兵地時候,孫靜就在他的手下,帶著五六百宗室、鄉人作為孫堅的親衛。後來孫堅戰死。孫靜又隨孫策征戰,立有大功,孫策很信任他,表拜為奮武校尉,想讓他獨當一面。孫靜卻出於謹慎,推辭了這一重任,說自己比較懶,還是喜歡呆在老家守守祖墳,把手裡的力量全部交給了孫策。孫策對此特別滿意。孫權繼位之後,對這位安份守已的小叔叔很看重,提升他為昭義中郎將,又讓他地兒子出來帶兵,孫靜推辭不過,這才讓次子孫瑜出來統兵,而其他的兒子還是關在家裡讀書。
孫皎是孫靜的第三個兒子,他不喜歡讀書,看著那麼多孫家子弟縱橫沙場。他卻悶在家裡天天子曰詩云,氣得一腦門包,他多次向父親請求出來打仗。孫靜被他催得煩了,只好趁著孫權再一次提出要讓他出來帶兵的時候,把孫皎放了出來。孫權拜孫皎為護軍校尉,跟在他的身邊,隨後的幾次作戰中,孫皎帶著所部衝殺在前,撤退在後。作戰很勇猛。很得孫權的看重。而且這個人有個好處,不貪財。樂善好施。他雖然不好讀書,但是和諸葛瑾這些讀書人的關係處得很好,對手下士卒也很關心,因此頗有好評。
但是他和呂蒙的關係並不是很好。這起因在於甘寧。甘寧粗猛好殺,自以為功勞大,打仗牛逼,在江東除了和同樣勇猛地呂蒙關係比較好之外,跟誰都不投脾氣,即使孫皎這樣的孫氏家族的人他也無所謂,因此和孫皎鬧得很不愉快。呂蒙和甘寧關係好,也因此對孫皎有些意見。而孫權這次把孫皎作為呂蒙地副將,就有牽制呂蒙的目的在其中,他本來是想讓呂蒙為右大都督,孫皎為左大都督的,但是呂蒙拒絕了。
呂蒙說,當年程普為右大都督,周瑜為左大都督,兩不相協,差點釀成大禍。如果主公以為孫校尉可以擔此重任,那就拜孫校尉為都督,我願意在他手下為將,聽他的指揮。如果主公以為我能擔此重任,就請主公讓我獨力施為,不要讓人牽制我。
孫權聽了,猶豫了很久,最終還是答應了呂蒙的要求,孫皎雖然隨軍作為副將,但一切要聽呂蒙指揮,不得掣肘。呂蒙本來是想讓孫權把孫皎調走的,但是孫權都這麼說了,他也不好堅持,只得如此。
現在看孫皎反對他的意見,呂蒙沒有多說什麼,他只是告訴孫皎,按他指定的路線迅速前進,出了什麼事一概由他承擔。孫皎雖然惱火,但是孫權有命令讓他聽呂蒙指揮,倒也沒敢再說,帶著本部人馬為先鋒,經由曲江縣界,沿著溱水河谷迅速向前挺進。讓他覺得奇怪地是,曲江縣的留守士卒看到了他們,卻沒有人前來阻攔,只有一個使者來問了幾句就走了。至於問的什麼,當然只有呂蒙才知道,他孫皎作為副將,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