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95部分

有了這些話,張承自然心領神會,安心的離開了晉國公府。

趙石也沒當多大的事情,官員奪情,不過是皇帝陛下一句話的事情,這事在大秦屢見不鮮,大秦現在缺乏人才,沒有讓重臣回家守孝三年不用的道理,其實,在唐時這樣的規矩也不多見。

都是從南邊傳過來的儒家禮制,只不過經讀書人們一折騰,後來越演越烈而已。

接到樞密使大人召喚,趙石也不著急,先見了自己一班下屬,十幾個人,認了個全,才讓他們自去省事,然後才讓人領著,悠閒的來到樞密院議事正堂。

(一更,阿草努力中……)(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失誤

樞密院的沿革就不必細說了,其權責屢有更替,反正,到了大秦成五年間,樞密院的職責比唐時定有不足,比後周,南唐來說,卻要重上幾分。

樞密院和中書遙遙相對,被時人稱之為兩省。

看上去二者同級,而實際上,樞密院不論在人數,還是在朝堂的話語權上,都還無法跟中書相比。

這並不奇怪,樞密院掌軍,又被兵部分其權柄,可以說先天不足,到了景興末年,六部主官入中書參政議政,兵部也在其列,又讓中書分走了一些權力,樞密院的地位開始尷尬了起來。

不過世事變幻,如今樞密院又漸有起色,李承乾為樞密使,大將軍趙石,以及西北張承任樞密副使,顯然,是其地位開始上升的先兆。

朝臣們也大多沒什麼話說,這顯然是朝廷為征戰中原,一統天下做出的準備,在這個過程之中,樞密院的權柄會無可避免的上漲,至於會不會如唐時般,壓倒中書,掌握軍政大權,就要看皇帝陛下英明與否了。

不管怎麼說,在成武六年初的時候,三位樞密院主官剛剛到任,對於樞密院來說,也不過是剛有起色而已,想要在京師掌控外間將領,還需費上一番心機。

甚或是,即便等到大秦定鼎中原,這事也完成不了,誰知道呢,外間征戰,會出現多少驕兵悍將,樞密院有沒有那個權威,讓外間將領膺服,都需要時間來考證。

反正。此時在大將軍趙石而言。沒那個雄心壯志。尤其是,在遠離軍前的地方,向軍前將士指手畫腳,趙石覺著這事並不算靠譜。

而且,怎麼說呢,他對樞密院的權責,並沒有多少深入的瞭解,對於身上這個樞密副使的職位。也不很看重。

所以,這位新任的樞密副使大人,心態很輕鬆,也沒給自己加擔子的打算。

事實上,他也知道,這個職位,身上的職責也不算輕,他現在是盼著魏王李玄道趕緊康復,到時候他就能一甩手,將樞密院的庶務都扔給魏王殿下了。

就算魏王殿下自感精力不濟。不想回樞密院主事,也沒多大關係。手下人等,還有那幾位樞密院的參知軍事,人人分上一點,豈不皆大歡喜?

說到底,還是他在外間呆的心思野了,不願再安靜的坐下來,當個只動腦筋和嘴皮子的京官罷了。

到了正堂門口,正好碰上張承來到,率先給他行禮,兩人剛談笑了兩句,便已經有人喊道,“樞密副使張大人到……冠軍大將軍,晉國公,樞密副使趙大人到……”

兩人不由相視一笑,,張承覺著挺新鮮,好像宮中的唱名,不過聽得趙石那一連串的頭銜兒,心裡不由微澀,人跟人真不能比,瞧瞧他這裡,只孤零零的一個樞密副使,人家頭上卻帶著榮銜,還不只一個。

榮銜他頭上也有,但唱名的還就只給了個樞密副使的稱呼,他也計較不起來。

趙石和他到底不一樣,一直以來,雖然多也在外間領兵,但趙石這些年,卻一直沒有太過遠離朝堂,皇帝近臣,不是四個字那麼簡單,回京述職的機會,就是比旁人多。

張承稍稍退後半步,請趙石先行,趙石也不客氣,率先登上堂口,張承這才隨在身後,順便將官場之中的等級森嚴之處,表現的淋漓盡致。

過了外間,到了大堂所在,這裡已經等了六七個人,樞密使李承乾居中高坐,其他人列在兩邊。

趙石微微打量了一下,這裡有點陰森森的感覺,和他上次來,沒什麼兩樣,但這裡的人嘛,好像又換了一茬了。

兩位樞密副使一起進來,堂中人等不由紛紛起身見禮。

便是樞密使李承乾,也笑容滿面的微微欠身,向這兩位拱了拱手。

李承乾這個樞密使很不容易,兩個樞密副使他還真有點壓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