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很正常,見一個喜歡一個也不算什麼,但沒必要弄的各個一往情深,那不現實,照著阿草原來的思路,石頭女人要有那麼幾個,但真正喜歡的也就一個兩個,但寫到現在,有些收不住手,所以在書裡,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性格柔和了許多,但這已經是極致了,不要期望太深。
這不是宮廷劇,總的來說,這是一本男人的書,核心就建立在男人的野心和**上,不要將石頭當成愛心氾濫的天使,這是一個軍人的故事,一直會貫穿始終。)
隨著年關將近,趙石出城的機會也就多了起來,晉國公府上登門造訪的人不少,但能面見大將軍趙石的,也沒幾個……
於是,趙石也有了不少的閒暇,先是抽空去了種家一趟,見了自己的岳丈大人,種從端老是老了,但身體不錯,他這裡算在京師養老,見如今的種家如此的興旺,心情自然大佳……
這人老了,就怕心情不好,抑鬱之下,很容易就出什麼毛病,如今心情大好。身上早年留下的小病小災也就沒了蹤影。看上去紅光滿面的。看上去比去年見到時還要年輕許多。
見了趙石,擺酒設宴,席間接著酒意,便嘮叨了起來,話裡話外,都在遺憾不能親眼見到大軍進入西夏京師興慶的情景。
朝廷老將們,可能都是這麼個想法,他們大多出身西軍。與西夏人你來我往的廝殺了半生,對西夏可謂是恨之入骨。
但所謂生不逢時就是這般了,大秦漸漸強盛的過程之中,他們卻逐漸老去,無法親眼見到西夏的覆亡,確實是他們心中最大的憾事。
本來,趙石早先準備登門,還期望著跟種從端商量一下將來,聽聽老人家對朝局的看法,但到了兩人相見之時。事情差不多都已經定了下來,便沒必要跟老人家再說這些煩心的政事了。
種從端到是人老心不老。還想著攙和一下,席間問起趙石是不是準備出任樞密使,若是決定了的話,種氏這裡當全力相助云云。
但趙石心意已定,只是搖頭,多的話沒說,也沒法說,種從端最終才嘀咕了一句,三十幾歲的樞密使,是有些不妥。
於是撇開朝堂政事,賓主盡歡而散。
除了種府,趙石又去妹夫那裡轉了一圈,那邊情形不錯,妹子的一顆心,也都放在了幾個兒女身上,當然,最著緊的還是自家兒子,趙石看著一家人相處的不錯,也就放下了心……
這段日子,趙石除了呆在家中,逗弄兒女,和妻妾廝混之外,已經出城了兩次,差不多是將大長公主府當做了外宅。
公主殿下如今算是兒女雙全,一身的母性,用她自己的話來說,便是如此一生足矣,再不用多思多慮了。
當然,兒子的出身還是要想一想,跟趙石商量了一下,等兒子再大些,便以收養之名,寄在自己名下,與收養的女兒一般,擔個義子之名。
這事沒什麼道理可言,這孩子的父母雖皆顯貴,但連夫妻名份都沒有,哪裡還能給孩子名份?
不過無論趙石,還是公主殿下,這麼多年過來了,也沒了別的想法,沒有名份便沒有名份,以他們兩人的地位和身份,還瞅這孩子沒個將來?
只是大長公主自幼便讀些女經之類亂七八糟的東西,所以有點惋惜,說什麼趙石子嗣單薄,如今這個兒子有了卻認不得,實在讓人扼腕云云。
說的趙石都有些不好意思了,心裡也多了幾分愧疚,所以說,聰明女子,當著自家男人的面,從來不會有太多的抱怨,越是如此,越得男人喜愛,而大長公主殿下,無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當然,世事無絕對,男人的德性,大家都清楚,歸根結底,還得看女子到底找沒找對了人。
這次,趙石趕著年節之前,又溜達出了長安城,這些時日,事事遂心,心情自然舒爽,心裡很是覺得,這麼多年過去,數這兩個多月來過的逍遙自在。
當然,趙石是瞭解自己的,安穩的日子過長了,定然不會甘於寂寞,但現在感覺尚好,便沒必要糾結於其他,隨心所欲的過上幾天再說。
不一時,一行人已經到了公主府外的桃林。
如今承恩湖畔的桃林已經是長安城外一景,因大長公主府這邊頗為愛護,以往稀疏錯落的桃林,現在卻密實的很,規模也越發大了,漸漸有將半個大長公主府包圍在內的趨勢……
寒冬臘月來到這裡,雖然沒有滿眼桃花盛開的繁盛雅緻,也沒有桃花遍地滿鼻的芬芳,但一眼望去,整片桃林銀裝素裹,滿目瓊瑤,別有一番情致。
桃林中的小徑被掃的乾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