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問,那你們咋整?
宋朝華說,先要算清賬。過去常提三句話:無工不富,無商不活,無農不穩,可見發展工業的重要性。工業要發展,就必須向園區集中。集中才能發展,發展才能富縣,富縣才能富民,富民才有和諧。人民群眾是我們黨執政的基礎。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和諧更無從談起。我認為,一個地方,一個縣,不管GDP有多大,財政收入有多高,城市建設有多漂亮,真正的政績關鍵還是要看農民富不富。如果農村沒有變化,農民沒有富裕,政績就是虛假的。過去,我們一直在提要增加農民收入,縮小城鄉差距,但提了這麼多年,城鄉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是在增加,為什麼?就因為我們落實富縣的措施多,落實富民的措施少。縣城經濟在發展,但農民沒有富,自然罵孃的就多,怨恨的就多。因此,我們必須轉變思路,透過城鄉一體化同步推進富縣和富民,把富縣建立在富民的基礎上。
軟著陸(2)
我說,你的意思是,工業集中發展不但解決了富縣的問題,還解決了富民的問題?或者說,要想富縣又富民,工業就必須集中發展,農民就必須集中居住?
宋朝華說,正是如此。表面上看,工業向園區集中導致農民失去了土地,實際上卻是把農民從土地上解放了出來,結束了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苦日子。同時把他們集中到安置小區居住,又逐步改變了他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再透過政府的培訓就業工程,把他們變成產業工人,真正實現了從農民到市民的轉變。身份變了,生活變了,觀念變了,收入也提高了。過去一個完全務農的農民,一年所有收入加起來真正要達到4 000元非常困難,現在一年僅打工的工資收入都上萬元,應該說是成倍增加。
我並不完全以為然。我說,你們的賬算得是不錯,問題是農民認不認賬,買不買賬。
宋朝華承認我的擔心有道理。他說,農民都是“見水脫鞋”的。他們也講道理,但更講實惠。他覺得講實惠也是一種務實的態度。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就是要追求務實和諧、實惠和諧。不給農民得到實惠,是不可能和諧起來的。你要拆他的房子,你要徵用他的土地,又不給他好處,他怎麼和諧得起來呢?
我問,那你們給農民什麼實惠?
宋朝華說,這裡面也有一個思想觀念的轉變問題。過去我們有個教訓,我們都是等專案來了,才開始拆遷,讓農民住過渡房,一年兩年都沒有房子給他,往往都讓農民去投親靠友,甚至在路邊搭簡易過渡房,沒有現房可以安置,造成了很多矛盾。這樣的事情做多了,政府就沒有威望了。我們跟農民許願,說房子多久要建好,拿幾張規劃圖給農民看,說我們的房好漂亮哦,農民都說我們是騙他們的。
那是當然了,規劃規劃,紙上畫畫,牆上掛掛,這種事情以前多了去,農民吃一塹長一智,也學乖了。你不放兔子,他當然不撒鷹。
宋朝華說,這次就是總結了以往的教訓,先把房子蓋起來,並且做到環境優美、設施配套、價位便宜,還幫助農民解決就業問題,真正讓他們安居樂業,結果在36天內成功搬遷了489戶,都是城關農民,近乎神話。為什麼能創造這個奇蹟呢?這跟“先建房,後拆遷”的“新津模式”密不可分。安置房建設得怎麼樣,設施配套如何,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就會高高興興心甘情願地搬遷。
新津縣的純陽安置小區我看過,在園區和縣城之間,進廠打工,進城購物,或者開個店鋪做點小生意,都方便。何況還有各種優惠政策和配套政策。農民整巴實(舒坦、滿意)了,當然願意來。原來所謂“新津模式”,就是“築巢引鳳”。過去我們只聽說招商引資要“築巢引鳳”,沒聽說安置農民也要“築巢引鳳”的。這確實是一個創造,但也有問題,那就是政府必須掏錢墊付工程款,補貼農民。不墊付工程款,房子就蓋不起來;不補貼農民,農民就住不進去。這裡面會不會有困難,會不會有爭議?
宋朝華說,確實有這個問題。比如這次我們縣在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拿出5 000多萬元讓利於民,就引起了許多爭議。大家都說憑啥子對農民那麼好,憑啥子拿幾千萬給農民?我說,你們錯了。仔細算一算,政府並沒有虧。農民騰出的土地可以引進多少個專案、發展多少個企業?這些專案、企業可以產生多少稅收、多少財富?算大賬、遠賬,我們沒有多拿給農民,只是提前支付給他們。更何況這麼多年來,我們工業的發展,農村、農民、農業是作出了巨大貢獻的。工業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就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