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部分

題。

上訪非常順利。2007年11月24日,國家信訪局例行公事地給張三民等人填寫了一個格式化的批覆:“你們來訪反映的事項,我們根據《信訪條例》的有關規 定,將轉送陝西省政府辦公廳處理。”

張三民等五人如獲至寶,當天就回到了華陰。好事還不止這些——剛回到華陰,便來了兩個自稱是國土資源部某報的李記者,說願意幫移民在媒體上說話,要張三民 等人搞一個土地登記表,把每家的土地擁有和使用情況逐一統計,他們可以反映到國土資源部。

“統計後,連我們自己都感到吃驚,以前,只知道移民使用的土地太少,可誰也沒想到會少到這種程度!”提到統計結果,張三民有些無法控制內心激動,“新姚村 人均 1。5畝,北社村的土地被洪水淹沒後只有人均0。7畝可以耕種,土洛坊村人均1。6畝,行洪淹沒區的北社東萊柵村、南萊柵村人均1。7畝,被洪水淹沒的人 均達到0。7畝……”

張三民等人把自己統計到的數字提供給了李記者。這組資料很快被李記者在網上公佈出來。

“1985年,國務院的29號檔案規定,15萬返庫移民必須人均有兩畝可耕地,可如今,返庫移民還不到一半,而得到的可耕地卻如此之少,十多萬畝土地都集 中在各級政府幹部手中發包漁利!”

張三民指出,剩餘的大量土地是官員腐敗的禍根。20多年來,當地政府對外出租承包,僅每年出租土地收入就達4000萬至6000萬元,但此收入並未列入移 民經費或使用於移民。因此,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