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李躍兒,一個把畫布變成立體樂園的人
尹建莉
我和李躍兒沒見過面,也沒聯絡過。但她對於我來說不是陌生人。
早在幾年前,我在一家書店看到一本書,是一位畫家談她如何教孩子們畫畫,如何和孩子們相處的。那本書圖文並茂,很獨特的開本,更獨特的內容,充滿教育智慧。於是李躍兒這個名字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當時,我對她的理解是“一位對教育有興趣的畫家”。
和很多人一樣,我也讀了《窗邊的小豆豆》,對那所叫巴學園的小學心儀不已。它作為一個教育樣板,給我示範和鼓舞,讓我懷揣理想;但是,我也和很多人一樣,從未有勇氣在現實中去實現它。因為我知道,把一個理想從藍圖上搬到現實中,那是一項巨大的工程。它需要決心,需要力量,需要智慧,需要魄力……後來,我知道,居然有人就去幹這個大活兒了,真的在北京辦了一所巴學園,這個人就是李躍兒。
其實,辦個僅在大門口掛塊“巴學園”牌子的幼兒園,這不是最難的;最難的是把牌子後面整個學園的氣氛一併做成巴學園的味道。
名稱有時是個唬人的東西,它經常會讓人產生幻覺,以為掛了羊頭的地方賣的應該就是羊肉;但事實證明,現在教育上的“狗肉攤”實在是不少。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一是辦學者的動機,二是辦學者的素質。胡蘿蔔穿上錦盒也變不成人參,教育說到底不是牌子的事,不是圍牆的事,也不是教室的事;教育是理念的事,也是信仰的事,沒有虔誠之態和感悟之心不可能做好。
巴學園,讓我開始有意無意地關注李躍兒。
從媒體對她的幼兒園的報道中,從她的《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中,我看到了她的一片赤子之心,她是個真正懂教育和愛教育的人。她的巴學園表裡如一,在中國當前的教育形勢下,獨樹一幟,自信地堅持著自己的教育風格。
李躍兒作為一名畫家,從教孩子繪畫開始,發現教育中的問題,感受到自己的責任,於是開始去做……當她的畫布已放不下她的教育理想時,她把畫布變成了一座立體樂園,讓孩子們真正走進來,和她一起去實現一種理想教育。她從繪畫轉行去做幼兒教育,這一轉身可謂“華麗”,現在的李躍兒,已變成了一位“懂繪畫的教育家”。
李躍兒在辦幼兒園的同時還在寫書,她用這樣的方式把“李躍兒教育”這個品牌做出影響,這不知會讓多少孩子受益。我相信,作為一個良好的範例,她的影響將會更大。
我們年齡相差不遠,且對教育有共同的愛好,在教育價值觀上有共同的取向。儘管我對她的瞭解都是從各種媒體上來的,但隔著紙張和電腦螢幕,我分明感受到了一份熟悉和知心。
所以,當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希望我能為她的這本新書寫幾句話時,我是非常樂意的。很高興能有這樣的機會向李躍兒及其所做的事業表達敬意,同時也用這些文字對她的新書出版送上我的祝賀和祝福。
(注:尹建莉,教育專家,教育學碩士,從教多年,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及諮詢工作,著有暢銷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孩子從哪裡來
在西寧一個貧窮的小山村裡,有一對以農牧為生的夫婦。這一天,男人去城裡的醫院看望一個生病的親戚,因為窮,路又遠,要在城裡住一晚,這個男人不捨得花錢住旅館,臨走時就揹著一條放羊時可以在野地裡鋪在身下躺著的破氈毯,準備在城裡隨便找一個街角對付一晚。第二天,看完親戚已經到了中午,男人揹著他的毯子離開醫院,步行回家。
走到家已經是傍晚時分,一腳剛跨進家門,院子裡一頭羊突然發瘋一樣衝向自己和妻子住的堂屋,一頭把門頂開。與此同時,男人聽到堂屋裡傳出一聲嬰兒的啼哭。男人心裡一陣欣喜,原來自己臨近生產的女人正好在這個時候生了。
因為是頭胎,是這對夫妻的第一個孩子,兩口子視若掌上明珠。可這個孩子到了兩歲左右會說話的時候,不斷地對自己的父母叨叨自己的名字其實叫王某某,住在某某縣,某某村。這兩口子知道西寧是有這樣一個縣,但不知道有這樣一個村,就以為是孩子在胡說。可隨著孩子會說的話越來越多,他講出的事情讓這對夫婦越來越心驚肉跳。孩子長到3歲多,經常強烈地要求回家看看,他說的家就是爸爸媽媽從沒聽說過的某某村。
愛子心切的夫妻決定帶著孩子到那個村裡去看看。按照孩子說的縣名和村名,真的打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