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宓模�傭�鋇牡峋��跡�叫彀齷嵴劍�慍霾磺睿�嗉�植還幀H歡��じ勺芏櫻�薔��牡障擔��小扒諭酢鋇囊庖濉M飩繅槁邸按詠�業男奈牙鋟闖隼戳恕�

預幹總隊能起義,住在寧波的綏靖總隊,是否還靠得住呢?'15'

由於挫敗中所得到的教訓,經國到臺灣後,全力發展自己的特務組織,控制軍隊,控制學生,正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必然發展。“保密防諜”,瘋狂推行,可能犧牲很多無辜的生命,但是,他堅信,是鞏固領導中心的必要手段,多少代價,在所不惜。這是後話,此處不贅。

共軍於四月二十一日,分三路渡江,國軍宣傳的長江天塹,湯恩伯居然不如三國時代的孫權,一夕間,江南變色,似兒戲一般。

兵荒馬亂中,李宗仁和蔣先生,在杭州舉行緊急會談,下列對話,頗堪玩味:

蔣:“對於和談還有什麼打算?”

李:“我準備再派人去北平商談一次。”

蔣:“不用了,不必再談了,過去共產黨因為軍事上沒有部署好,所以才同意和談,現他們已經渡江,再沒有談判的餘地了。”

會中匆匆決定:

(1)宣告和談破裂。(2)何應欽兼任國防部長,統一指揮陸海空軍。

其實,這兩個巨頭會議,可開可不開,對人心、對大局,無甚補益,南京於二十三日失陷,風雨蒼黃,世道滄桑,又豈是浩嘆而已。

和南京失守的同時,太原被陷,內外形勢之絕望,經國內心之沉痛,莫可言狀。緊急措施,乃“決計將妻兒送往臺灣暫住,以免後顧之慮”,同日(二十四日)與夏功權處理有關溪口之事務,作永別準備。

中午,蔣先生囑咐說:“把船隻準備好,明天我們要走了。”

臨行前的離情別緒,見其日記:

“上午,隨父親辭別先祖母墓,再走上飛鳳山頂,極目四望,溪山無語,雖未流淚,但悲痛之情,難以言宣。本想再到豐鎬房探視一次,而心又有所不忍;又想向鄉間父老辭行,心更有所不忍,蓋看了他們,又無法攜其同走,徒增依依之戀耳。終於不告而別。天氣陰沉,益增傷痛。大好河山,幾至無立錐之地!且溪口為祖宗廬墓所在,今一旦拋別,其沉痛之心情,更非筆墨所能形容於萬一。誰為為之,孰令致之?一息尚存,誓必重回敵土。”'16'

經國“重回故土”的誓言,很有些麥克阿瑟離開菲律賓的氣概,可是,他沒有麥帥的幸運。

由於長江的門戶洞開,共軍在江南平原的開展,好比脫疆之馬,任意賓士。國軍的抵抗能力,至此消失殆盡。京滬線上的城市,轉眼間全被“解放”。“這一戰役,共軍進軍的神速,遠在八一三戰役的日軍之上,”一位曾參與淞滬戰役的記者,不勝茫然地寫著,“同是當年的將領,碰上了共軍,會這麼沒有自信心的。”

五月十一日,上海已經聽到了炮聲,共軍的包圍圈越縮越小,淞滬保衛戰的態勢自然形成。事實上,整個江南平原,國軍能夠控制的,也僅有上海這個孤島。

蔣先生對淞滬的重視,是多方面的。有歷史的淵源:上海是他當年的發跡地,國民黨政權,一直就靠著東南財富的培養。有現實的利益:上海的戰略物資,軍隊還沒有搶運完。有戰略的考慮:英、美的巨大投資,集中在上海,利害相同,可望獲得英、美的軍事幹預。所以,蔣先生和經國,離開奉化以後,來到上海,且親自佈置淞滬戰役的防務。

上海的防禦工事,遠在徐蚌戰役發生的同時,已著手進行,工事摹仿四平街的規模,由鋼筋水泥築成主堡,每一主堡,有地道相連,機槍陣地之外,儲有糧草彈藥,由此外伸,是長壕,壕內可以行走吉普車,作通訊傳達之用,壕溝輔以鋼板電網,還有竹籤、鐵藜。第三道防線是木城,木城起自江灣,到北站、西站、龍華黃浦江邊止,整個上海都圍在裡面,為了拱護木城,又是大小碉堡和電網,是為第四道防線。

依陳毅的統計,國軍的工事,依外圍陣地、主陣地和核心陣地的,合有碉堡陣三千八百個,半永久性的掩體調堡一萬多座,這樣規模龐大的現代化防線,是任何輕兵器所無法突破的。

工事的確築得不錯,閻錫山看了陣地,滿有信心地認為“至少可以守一年”。經國把它當作“東方的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的大軍,就是在斯大林格勒吃了敗戰,以至一蹶不振。

蔣緯國的裝甲兵也開到了上海加強守軍的防禦力量。蔣先生自己指揮軍事,政工方面的事務,交給經國,經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