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敗不堪的客棧,建造在一條古老荒廢的棧道中央,立於百丈峭壁懸崖之上,這在幾百年,或者上千年以前,應該是一條貿易交流的古道,可惜,現在這條棧道損毀得十去其八,只留下中央最陡峭、最險峻的一截。
客棧裡,到處是常年積累的灰燼,看不到半點活物遺留的痕跡。
“崔兄弟……都說了……白天安靜……晚上……會鬧鬼……這下信……相信了吧?”金三億站在客棧門口外說道,這傢伙中了一些陰險損招,對特殊死地很敏感。
走了一圈,我說在鬼音客棧周圍走走。
到達金三億所說“屠龍”的地方,地面,沒見什麼龍的鱗片。
金三億皺著眉頭,支支吾吾說真是見鬼了,當時,這裡明明有一堆數道鱗片的,每一塊鱗片,能有近二十公分長,怎麼全都消失了?
就算是金三億見過的一片血跡,現在也全無痕跡,或許是前些天的大雨,沖刷了痕跡,白天看不到一點人的蹤跡,心裡沒底,我感覺一旦夜幕降臨,我們兩人很難活命,所以,分開搜尋,加緊時間在附近走動,爭取在天黑前,找出些蛛絲馬跡。
下午。
在棧道盡頭,已經損毀的區域,右側山壁比較緩急的地帶,我發現了一些瓦盆碎片,檢視痕跡,發現是最近兩天內摔碎的雖然沒看到香燭紙錢的餘燼,不過我還是看出來了,這附近有一個棺坑。
我聽說過關於摔盆的說法。
其實,不少應該都見過葬禮上摔盆這種行為,這是家中的長子摔盆,長子不在則長子長孫摔,無長子、長子長孫則次子,若無次子以其它各子長幼輪序、嫡庶倫序。無子的由同姓親族中血緣最近的堂侄子摔,但條件是要其人未婚。若其已婚,則由未婚親族堂侄摔。
而摔盆目的就在於警醒轉世的靈魂,不要忘了親人,摔盆的講究是良多的,若是有哪個環節出了錯誤,尊長感受是不吉利的,那樣摔盆就不靈驗了。
關於這種葬禮民俗的來源,其實有不少的說法。
據說陰間有位王媽媽,要強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湯使其昏迷,以至不能超生。喪家兒要準備有眼兒瓦盆,有眼兒的瓦盆可將迷魂湯漏掉,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誤飲。盆兒在起槓時由長子摔碎,父死用左手,母死用右手,如果盆兒沒摔碎忌摔二次(由抬扛者踩碎)。
"摔盆",即把靈前祭奠燒紙所用的瓦盆摔碎。這個盆叫"陰陽盆"俗稱"喪盆子",不過也叫"吉祥盆"。這個儀式很重要,摔盆者一般是死者的長子或長孫,是關係非常近的人,如果無兒無孫,而不得不由別人來摔盆,這一儀式就會使摔盆者與死者的關係變近,甚至確立財產繼承關係。摔盆講究一次摔碎,甚至越碎越好,因為按習俗,這盆是死者的鍋,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攜帶。瓦盆一摔,槓夫起槓,正式出殯。送葬隊伍隨行。
出殯的順序一般為:草龍--銘旗--孝燈--吉燈--放生籠--銘旌--香亭--像亭--魂轎--紙橋--樂隊--靈柩--遺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親友。當然,各地風俗不同,出殯的佇列、形式也有差別。富裕人家儀式隆重講究,冥器齊全,窮人家的葬禮,則可能要簡單得多,講究也會少一些。
此外;有民俗在摔盆時會念道一些詞,起槓時,照例由槓頭喊道:“本家大爺,請盆子!”於是,跪在棺前打幡的長子(或亡人幼輩)將一個帶孔的瓦盆打碎,(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右手摔,摔不碎者忌摔二回),謂之“摔盆兒”。長子摔了盆幾,全體孝屬便隨之舉哀。摔盆乃是漢人的禮儀,滿人(旗籍)在清代,出殯起槓時,多用奠酒的禮儀,只是後來被漢人同化了,才摔起盆來。盆,正名應叫“陰陽盆”,俗稱“喪盆子”。但人們習慣於反面話正面說,謂之“吉祥盆”。
……
當下,叫來金三億,我不會尋墳探墓的本事,也不會土夫子那套杵土定穴的本領,金三億倒是會一些毛皮,當然,這裡到處是山石,可葬的地方不多。
沒多久,金三億看出了端倪,我們從鬼音客棧招來些腐朽的器物,開始直接挖石。
這是懸空的山壁,沒有土質,全是碎石。
往下半丈,終於看到棺坑的形狀,繼續掘出當中碎石頭,很快見到一具老屍。
纏著恐怖黑氣的老屍,腐爛得很嚴重,在老屍旁邊,還找到一截引魂幡的幡棍,有點類似喪魂棒,漆黑幽暗,上纏古代符紋,看著就是一件不祥之物。
招魂幡又叫靈旗,古代招引亡魂的旗子,招魂幡在古代一般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