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9部分

姆�瘛U飧齜瘴Ь褪淺瀆�孕牛��鼉妥鱟詈玫摹�

節目中,楊錦麟還提到傳統道家哲學的中道思想,他認為句容現象很重要的核心,即中道思想——兼顧鄉情、國情、事情、民情,協和關係、減少摩擦、爭取共贏,尋找最大的公約數。句容原來的一個市長做兒歌、做童謠,致富歌、創業行,給老百姓唱,琅琅上口,楊錦麟認為這雖然是一種教化,而這種教化會變成一種驅動力。楊錦麟試想著,像句容這樣的縣中國兩千多個,如果有一半以上的官員都像這樣來做,他相信中國的經濟建設、長治久安一定有保證,而一個穩健的、均衡發展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民主法制建設,指日可待。

觸電的感覺真奇妙(1)

一、電視具有真正的家庭日常性,不經意間,楊錦麟成為家中成員

2002年末,第一次赴句容回到香港後不久,楊錦麟成了靠嘴吃飯的人,居然還吃得有滋有味。

楊錦麟發現,與自己從事多年的報刊相比,電視這玩意更多地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其明顯之處在於,它紮根在人們日常生活的軌道中,隨處可見,既是一個打擾者,也是一個陪伴者、撫慰者;既告訴人們方方面面的資訊,也會誤傳,它的徹底性在於它儼然構成了日常生活的基礎。正是基於此,有人稱電視為家用媒體,可見其與人們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如果說,閱讀還帶有一定程度的儀式成分,而看電視或者幾乎只是聽,更多是一種娛樂放鬆消遣,電視儼然家庭一員,一位陪伴者。

傳播學理論認為,電視和其他電子媒介帶到家裡來,這既改變了公共領域,也改變了家的領域,現在,一個孩子甚至在不會過馬路之前,電視已經帶他周遊世界了。電視能夠而且確有力量改變人們根深蒂固的價值觀與日常習慣,電視甚至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中許多閒話和談話的源頭。這一點,楊錦麟自己的讀報中都不乏例證,他的許多話,正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流行語的開始。他點評到的內容,觀眾多信以為真。

某次讀報,談到中國人普遍地發福,肥胖人群比例大幅度增加。楊錦麟說,1949年,中國人民站起來了;21世紀中國人民胖起來了。這句話立即在坊間流傳,成了人們新的口頭禪。一次,楊錦麟在節目中說了一句,有本“ 毛主席語錄”聽說賣了十萬元,馬上有觀眾推薦自己就有楊錦麟說到的那一種,還有八萬八千字的,林彪簽字的等等,讓楊錦麟幫著詢價找買主。還有的則藉機推介自己收藏的《康熙字典》,說是共三十八本,道光五年的等等。

還有一天,楊錦麟讀報說,據某報報道,成都人懶散、比較會享受之類的,節目播出後,當地媒體報道變成了鳳凰衛視名嘴楊錦麟貶低成都人云雲。恰好之後不久,楊錦麟去了成都,不少人向他討說法,希望他給成都人正名……這樣的例子,在楊錦麟短短的讀報生涯中實在不勝列舉。而此之前,作為學者的楊錦麟,數百萬字的大部頭,還從來沒有引起過這樣的關注與熱烈反響。

在鳳凰早期,乃至之前的臺灣中天衛視,楊錦麟主要是作為嘉賓,與主持人一起在談話,有具體的交流物件,有問有答,彼此之間常常交鋒,思想、觀點撞擊出火花,靈感也會突然爆發。主持《有報天天讀》,這一切完全不同了——坐在演播室裡的只有楊錦麟自己,伴隨他的只有冰冷的攝像機,楊錦麟成了給攝像機讀報的人,這與他以往習慣了的談話節目大不相同。

楊錦麟很快地抓住了問題的關鍵——電視的傳播過程,既然是電視節目製作者建構觀眾的場所,作為主持人,必須緊緊抓住這個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將恰當的表達方式形成為一種技巧,面對鏡頭,楊錦麟試圖努力地在自己與鏡頭之間建立一種默契。他把鏡頭當成了傾訴的物件,一個具體的有血有肉,你喜歡他、他也欣賞你的人,力圖把自己親切、自如地展現給對方。既為滿足作為媒體人傳播資訊、言論責任的宣洩快感,又為觀眾搭建起獲得資訊的平臺。

經常出現在觀眾的客廳、臥房甚至廚房,久而久之,楊錦麟儼然其中的一員,有意無意間參與著觀眾的家庭日常生活,撩撥起他們的喜怒哀樂。如今,楊錦麟的《有報天天讀》已是電視大眾傳播和楊錦麟名人效應的混合體。楊錦麟以平易的形象出現在螢幕上,把他的意見觀點帶進每一個收看電視的家庭。雙方的物件感都會因此親切而真實,這種真實的錯覺使受眾有一種在自家客廳裡就能有針對性地參與討論的現場感——觀眾因為受到尊重而獲得心理滿足,因而會更樂於參與到資訊的傳播過程中,接受傳播者就意味資訊傳播效率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