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嘯辰從張魯彬的語調中已經聽出了他內心的彷徨,於是平靜地說道:“張總工,你覺得,p15還有希望嗎?”
“如果民航……”張魯彬說了幾個字,便說不下去了。
馮嘯辰沒有繞彎子,而是直截了當地說道:“事實上,您心裡也非常清楚。即便是民航願意接受p15,p15也不會有前途。民航一年的訂貨也就是兩三架,即便是考慮到國家經濟水平提高,未來對飛機的需求量增大,在未來十年中,民航能夠採購的飛機也不會超過50架。僅僅憑著50架飛機的訂單,你們能做到什麼程度?”
“如果有50架,那我們完全可以活下來了。”張魯彬說道。他可真沒有馮嘯辰那麼樂觀,以他的計算,民航部門未來10年能夠採購20架飛機,都已經是很不錯了,有20架飛機的訂單,足夠浦飛維持住現有的生產了。
馮嘯辰毫不留情地質問道:“張總工,我們造p15的目的,就是為了活下來嗎?美國有波音、麥道,歐洲有空中客車,這些公司每年的產量都是幾百架,我們以每年一兩架的規模去製造,能積累下多少技術,又能夠形成什麼樣的競爭優勢,這樣造上十年、二十年,一旦離開國家的保護,你們能夠在國際市場上與波音、空客一爭高下嗎?”
“這……”張魯彬語塞了,馮嘯辰的這些問題,還真是他無法回答的。
“小馮,話不能這樣說……”薛暮蒼看張魯彬有些窘迫,趕緊出言打圓場。
“小薛,我倒覺得,小馮說的有道理。”孟凡澤在旁邊緩緩地說道,“要說起來,我也不是第一次聽小馮提到這個觀念了,最早我和他討論mt25礦用挖掘機的時候,他就說過類似的話。我們這些人,喜歡算政治賬,覺得能夠造出一個產品就是勝利。小馮和咱們都不一樣,他算的是經濟賬,是國際競爭的賬,在他看來,如果在國際上沒有競爭力,這個產品就是失敗的。”
“沒錯,我就是這個觀點。”馮嘯辰道,“如果我們花了很大力氣搞出來的產品,必須靠國家的保護才能生存下來,只要失去保護,就會被外國產品打得落花流水,那這樣的產品對於我們又有什麼價值呢?”
薛暮蒼反駁道:“小馮,你不能這樣說,我們本來就是發展中國家,技術比國外落後一些是必然的。如果不如國外的水平高,就不該發展,那咱們還要自己搞重大裝備幹什麼?”
馮嘯辰道:“咱們搞重大裝備,從一開始就是瞄準國際先進水平去搞的。在初期,咱們可以對自己的產品進行一些保護,甚至採取一些手段從國外獲得先進的技術,來提高咱們自己產品的技術含量。但所有這些措施都是為了將來我們的產品能夠走向國際市場,而不是把一個產品永遠地保護下去。”
“那你怎麼知道張總工他們的p15就不能逐漸完善,最終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呢?”薛暮蒼抬槓道。馮嘯辰說的這些道理,薛暮蒼既支援又反對,他也說不出到底什麼地方不對,但就是有些難以接受。
其實,又何止是薛暮蒼一個人,那個年代裡的許多幹部都有類似的困惑。多少年來,大家就習慣於自力更生,總覺得什麼東西只有自己能夠造出來,才是最踏實的。可開啟國門之後,卻發現自己這麼多年引以為豪的東西與國外的先進產品相比,簡直是不堪入目。照著這樣的道路走下去,自己只會被別人越甩越遠,根本談不上有追上別人的希望。
在這段時間裡,對中國的未來抱著失望情緒的人可不是少數,當然,更多的人心裡是憋著一股氣,希望能夠透過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再加上十倍、百倍的汗水,最終實現飛躍。
馮嘯辰理解他們這些人的心態,他比其他人更樂觀的一點,在於他是一名穿越者,他實實在在地看到了中國工業全面振興的時代。也正因為此,他比孟凡澤、薛暮蒼等人有更多的耐心。30年時間,對於一個人的一生來說,也許是過於漫長,但相對於一個國家的崛起而言,不過是白駒過隙而已。
“我相信中國總有一天會有自己的大飛機,而且能與波音、空客一決高低。不過,這不是現在,也不是未來十年或者二十年能夠做到的事情。道理很簡單,咱們國家沒錢,咱們也沒有足夠的工業基礎。”馮嘯辰看著張魯彬,認真地說道。
馮嘯辰這話,並不是憑空說的。在真實的歷史中,歐盟幾乎是傾整個歐洲之力,才發展起了空中客車。空中客車公司在最初的十年中,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全靠歐盟的補貼生存,差一點就把整個歐盟都拖垮了。財大氣粗的歐盟尚且如此,以當年中國的實力,能有多少錢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