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有條不紊的進行。
里正得知這種情況,親自來觀看,見管世敦指揮得當,昔年荒蕪的土地看著看著變成了長著莊家的良田沃土,他當即親自去向知縣彙報,田知縣也親自下來觀察,見管上可、管世敦叔侄積極響應皇上移民的號召,恢復地方經濟,於是又增了管世敦一塊他親自題寫的“四民楷模”的匾。以示表彰。
果然五十天全部完成墾荒和春耕的工作,留下一百人做長工,其餘四百人隨管上可回綏陽領錢,約定秋收秋種又去。
由於他與世選剛來時便平了百畝地灑下菜籽,幾天後便長出苗苗,管世敦專門去榮昌買了二十頭小豬,等菜再長大些後,又去買了四十頭架子豬,肥料有了,開始給水稻追肥,給包穀、紅苕追肥。
管世敦將原來留下的一座爛院子改造成了一個大養豬場,又買了五十頭架子豬,以保證肥料充足。
這時陸續有十幾家移民移到河道之東,一看管家莊稼長勢這麼好,簡直不敢相信,這是大災大劫過的地方。
知縣田大人以管世敦為樣板。進行宣傳,並號召大家去青木關參觀。移民巴縣的人都從管世敦這裡得到鼓舞,巴縣的農業經濟逐步恢復起來。
收穫季節到了。管上可準時帶了四百人來,先收包穀,再挖紅苕,後收穀子。管世敦專門讓父親去請知縣田大人來參加秋收典禮。田大人提前一天就來到管家,檢視了整個莊稼的長勢。第二天四鄉里正鄉長皆齊集青木關,參觀掰包穀,管上可又請了剛來插佔的一百多人,對二萬多畝包穀進行搶收,收、運分工明確。幾個場院的中間,包穀堆積如山,晚飯後,挑燈夜戰,撕殼葉,很快白如銀,黃如金的包穀露出尊容,接著砍苞谷杆,做牛飼料和燃料。又二十來頭牛齊上陣,翻土地。晚上抹包穀子,邊抹邊曬,曬乾一批。糧食幫運走一批,由於是荒土上種植,頭年的產量也達畝產八百斤。貳萬貳仟多畝,收穫一千七百六十萬斤。以每斤二十個錢,也賣出三十五萬二千兩。除各項成本,也淨賺十七多萬兩,接著是兩千多畝紅苕也該收了,由於多,採用犁壟的辦法,很快就收了。以每畝兩千斤計算,收了四百萬斤,賣給四鄉做紅苕種,很快三百五十萬斤就賣出了,自己只留了五十萬斤做種子和飼料,以每斤十個錢計算,也賣了三萬五千兩銀子,接著收割水稻,也是萬餘畝稻田,要求割半樁,以收抱孫谷,結果又收了四百萬斤,留下五十萬斤,賣出三百五十萬千斤,以每斤穀子十五個錢計,賣出五萬二千五百兩,共計總毛收入為四十三萬多兩,管上可留下三萬兩,帶走肆拾萬兩。
管上學也沒有閒著,知縣田大人說話算數,果然為他找了間有五個門面的前店後院,在巴縣衙門東面,道臺衙門出口的大十字街轉角處,位置十分當道,距龍沛瀟的龍興藥業總店又很近。隨著人口的增加,看病的人越來越多,他下令關掉綏陽的弘仁堂醫館,將羅友耕、羅友耘調到重慶弘仁堂坐堂行醫。一天他到龍興藥業進點藥材,龍沛瀟說道:“重慶畢竟是通都大邑,朝廷下令全國移民填川,各地遷川的人越來越多,遷來重慶做生意的也越來越多,人口增加,藥材生意也好做了,就是人手不夠。”
管上學:“龍會長,不知我告訴過你沒有,我已經於幾個月前,收了綏陽的醫館,將兩個已獨立行醫的徒弟調來弘仁堂坐堂行醫了。你何不將綏陽的生意收了,一併搬來重慶,讓龍鱗夫婦來重慶,讓龍鱗來分擔你的繁重的商業事務,讓世嘉來我店中專施婦人之科,這樣我們都增加了人手。
龍沛瀟:“好哇!有得必有失,綏陽的人全搬來,人手就夠了,將那裡的藥材全拿到重慶來,也把夫人接來。”
管上學:“好,宜早不宜遲,趕前不趕後,龍會長今天把事情安排一下,明天就往回趕,可能趕得上我大哥帶來的秋耕、秋收、秋種的大隊人馬。”
龍沛瀟:“聽人勸,得一半,按上學兄弟說的辦。”
管上學:“我想收四個抓藥的徒弟,兩男兩女,二十歲以下,龍會長可請杜會長幫忙為我物色一下。”
龍沛瀟:“不用外面去找,我在櫃房夥計裡面問一下,看有適合的人沒有,我先放下鳳去,我回來就有眉目了。”
這時夥計上來說道:“二老爺,縣大老爺找你去縣衙,說有事商量。”
兩人一道出來,龍沛瀟直奔巴縣衙門,管上學則回弘仁堂。
龍沛瀟徑直走到衙門後院,見田大人正在翻一本什麼書。
龍沛瀟:“大人手不釋卷,難怪學問這麼深厚!”
田大人:“我哪有什麼深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