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因為其中有的國家比另幾個國家強兩三倍。此外,歐洲本身對現代工業生產的壟斷正被打破而擴大到大西洋彼岸。蒸汽動力、鐵路、電力和其他現代化工具對具有意志和自由去採用它們的任何社會都有利。
1871年以後俾斯麥支配歐洲外交時期沒有大沖突的事實可能說明,隨著19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的分裂,新的平衡已經建立。可是,除了陸、海軍和外交領域,廣泛的工業和技術發展正在進行,從而比以往更迅速地改變著全球的經濟力量對比。生產性工業基礎的變化將對大國的軍事能力和對外政策產生影響,這個日子的來臨將不會太久。
【注】
[1]也就是說,有的歷史統計數字指的是大不列顛(不包括愛爾蘭),有的指的是聯合王國(包括愛爾蘭),有的只包括北愛爾蘭,但不包括南愛爾蘭。
。。
工業化與力量對比(21)
[2]至少是根據貝羅克採用的關於“製造業”的定義。
[3]科蒂茲(Hernando Cortes),1485—1547年,西班牙軍人兼探險家,曾征服墨西哥。——譯者注
[4]基切納(1850—1916年),英國殖民者,陸軍元帥。1898年率軍鎮壓埃及的馬赫迪起義。——審校者注
[5]蘇族人,北美印第安人之一族。——審校者注
[6]沃倫斯坦(1583—1634年),神聖羅馬帝國統帥,屢建戰功。——審校者注
[7]例如,阿根廷能在聯合王國為它出口牛肉和穀物找到現成的市場,從而不但使它能夠償付進口的英國製成品和各種勞務費用,而且能夠償還在倫敦籌措的長期貸款,這樣使它自己有高度可靠的信用,以便再借款。20世紀美國貸款給拉丁美洲——短期貸款,但不容許進口農產品,這種對比是很鮮明的。
[8]麥考萊(1800—1859年),英國政治家,主張國會改革,歷任陸軍大臣、軍需總監等職。——審校者注
[9]加富爾(1810—1861年),義大利自由主義貴族和資產階級政治家,為義大利的統一做出了貢獻。——審校者注
[10] 有人正在爭辯,任何人在軍隊中賣命兩年或三年,就可以不再是農奴了;又爭辯說,每年徵募少量男丁為長期服役計程車兵比較保險。
[11]黑奴和相對地說依然眾多的印第安人除外。
[12] 約1/3在戰鬥中損失,其餘主要因疾病而損失。約62萬人的巨大數字超過了美國人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爭中損失的總數,而且內戰遭受這個損失時,美國人口卻少得多。
[13] 迪斯累利(1804—1881年),英國首相,任內(1867—1868年,1874—1880年)大力推行殖民擴張政策。——審校者注
[14]在非常的情況下還有第一年的後備軍徵召。
[15] 赫爾姆斯·卡爾·毛奇(1800—1891年),一稱老毛奇,德國軍事家、元帥。1858—1888年先後任普魯士和德意志帝國總參謀長。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兩極世界的穩定與變革(1)
(1943—1980)
從軍事上看,美國和蘇聯從60年代至80年代始終是一流強國,然而世界生產能力對比的變化比以前任何時期都快。撇開所有的小國不算,只從經濟指數上看,多極世界已經再次變為現實。
溫斯頓·丘吉爾得知美國參戰的訊息後,毫不掩飾地表示欣慰(他有充足的理由這樣做)。這是因為正如他後來所說的:“希特勒註定完了。墨索里尼註定完了。至於日本人,他們將被碾為齏粉。剩下要做的僅是正確使用佔壓倒優勢的力量而已。”然而,在1942—1943年上半年,在同盟國方面更為謹慎的人們來看,如此堅定的信念似乎是無稽之談。珍珠港事件以後的6個月內,日本軍隊橫掃太平洋和東南亞,征服了歐洲列強在那裡的殖民地,從南面包圍了中國,並威脅著印度、澳大利亞和夏威夷。在蘇德戰場上,1941—1942年冬季一過,德軍便重新發起殘酷無情的攻勢,向高加索挺進。幾乎與此同時,在北非兵力少得多的德軍在隆美爾的指揮下,推進到距亞歷山大港不到55英里的地方。德軍潛艇對同盟國護航艦隊的襲擊比任何時候都兇猛,使同盟國商船在1943年春季蒙受了極為慘重的損失;而英美透過戰略轟炸對德國經濟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