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商議,李沅說:“每次賞典官員的舉動,朝廷都應當要有所緣由,石保吉並沒有攻戰的勳勞,僅僅是個皇親國戚,如果就這樣能夠拜位臺相,恐怕會引起朝臣非議。”過了幾天,皇帝又再三問李沅該怎麼辦,李沅還是堅持己見,一點都不鬆口,後來這件事就沒有再議,終於不了了之了。
宋仁宗時期有名的賢臣便是今天中國人家喻戶曉的人物包拯。
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廣為時人讚譽,在他死後,人們也把他當作清官的典型,尊稱他為“包公”或“包龍圖”,民間流傳著許多包公鐵面無私、打擊權貴的故事,人們甚至將這些故事搬到戲曲中,如京劇《秦香蓮》就反映了包公剛直不阿、執法如山的形象。這些故事雖然大多為虛構但反映了在“人治”社會下普通民眾對清官的某種期盼。而事實上,包工的清正廉潔也是有史實為據的。
公元1040年,包公到端州(今廣東肇慶)任職。在任期間,包公鐵面無私,自己也兩袖清風。當時端州出產一種有名的硯臺,叫端硯,每年要向朝廷進貢。由於當地官吏和豪紳等層層加碼剋扣,端硯的產量雖多,卻變成了百姓的沉重負擔。包公到任後立即下令豪強官吏不得貪汙,只能按規定數量,向朝廷進貢。而他自己,直到離開端州,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硯。
包公這種鐵面無私的性格深得宋仁宗賞識,公元1056年,宋仁宗把包拯調任開封府知府,以整頓開封的秩序。開封府是北宋王朝的都城,是皇親貴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