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及行政各高階機關,並督促其完成”。國防委員會設正、副主席各一人,以中央政治委員會正、副主席兼任之。'《民國檔案》,1985年第1期,第58頁。'
國防會議和國防委員會的設立,表明了國民黨政府從國防決策機構方面開始初步調整。
(二)擬定國防作戰計劃,確立國防區域和劃分戰場
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制定的《1935年度防衛計劃大綱》,在上年度國防計劃大綱的基礎上,進一步劃分了國防區域、陣地線和兵力部署,將全國劃分為三道防衛區域:
第一線有察冀晉綏區、山東區、江浙區、福建區、粵桂區;
第二線有察冀區、山東區、河南區、安徽區、江西區、湖南區;
第三線有晉綏區、寧夏區、甘肅區、陝西區、湖北區、四川區、雲南區。'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
該年度防衛計劃大綱還根據對日採取消極和積極兩種不同作戰態勢,分為甲、乙兩案,分別擬定了未來抗日作戰的戰略方針。
《1936年度國防計劃大綱》又進一步將全國劃分為4個大區:
(1)抗戰區:察、綏、冀、晉、魯、豫、江、浙、閩、粵;
(2)警備區:皖、贛、湘、桂;
(3)綏靖區:付、陝、川、寧;
(4)預備區:陝、川、鄂、湘、桂、贛、雲、新、青、藏、康。
並以軍事委員會為最高統帥機關,設冀察、晉綏、山東、江浙、福建、粵桂6個國防軍總指揮部,1個預備軍總指揮部(由陝、甘、川、鄂、湘、贛、雲、貴8省組成)。'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館藏檔案'
1936年,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規定了預定戰場的陣地設定。
(1)北正面:
甲、山東區,包括濰河陣地,魯南陣地,魯西陣地。
乙、冀察區,包括平津張據點,滄保陣地,德石陣地。
丙、河南區,包括豫北陣地,歸蘭陣地,汴鄭陣地,鞏洛陣地。
丁、徐海區,包括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