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38部分

的抗日遊擊戰爭,正以燎原之勢發展。根據這一時期抗日戰爭的實踐,毛澤東以軍事戰略家的雄才大略,總結戰爭的經驗,在著名的《論持久戰》中,全面系統地深刻地論述了持久戰的戰略方針、戰略原則,持久戰必經的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以及普遍深入的全民動員和政治動員等有關戰爭勝敗的一系列重大問題。他準確地判斷日軍進攻總的目標是武漢,並將在佔領武漢、廣州後告一段落。他具體地指出,在戰略防禦和戰略相持階段中,應當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實行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以達到內線的防禦的戰略持久,不斷殲滅和消耗日軍,逐步改變敵我強弱、優劣形勢,從而逐漸改變總的力量對比,使其走向平衡,再由平衡走向我優敵劣。他著重指出,漫長和困難的相持階段,是中國抗日戰爭轉弱力強的樞紐,熬過這段艱難的路程,就可依靠自己發展壯大起來的力量,在國際有利形勢的配合下,舉行戰略反攻,取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戰局的發展不出毛澤東所料。日軍在攻佔武漢、廣州後,不得不被迫停止戰略進攻,並將主力轉用於後方,進行鞏固佔領區的治安作戰,集中力量對付敵後抗日根據地軍民的游擊戰爭。從此,日軍在敵後戰場陷入了戰略被動地位,解放區軍民擔負起抗日的重擔,成為貫徹執行全面全民族抗戰路線和外線速決的進攻戰原則,給日軍以致命打擊的主力軍,這就註定了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必敗命運。中國抗日戰爭特別是敵後戰場抗日戰爭的實踐,正是按照毛澤東關於持久戰的理論和戰略,一步一步走向了勝利。戰爭的實踐證明,先進的軍事理論、軍事戰略的指導,對弱國戰勝強國取得戰爭的徹底勝利,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意義。

抗日戰爭中游擊戰充分發揮了巨大的戰略作用。抗日遊擊戰爭是發揮中國地廣人眾優勢,彌補武器裝備劣勢的最有利的形式,也是發揮反侵略自衛戰爭的正義性,組織廣大群眾參戰的最有利形式,又是使人民抗日武裝迅速發展壯大,轉變敵我力量對比,逐步擔負起抗日重擔的最有利形式,還是避敵之長、擊敵之短的最有效作戰形式。在正面戰場作戰中得意忘形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軍,在其後方佔領區對付人民抗日武裝的游擊戰中,卻變得處處被動,窮於應付。中國抗日遊擊戰爭由於有先進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有堅強的八路軍、新四軍等主力兵團為骨幹,並積極扶持各地發展群眾性的抗日鬥爭,這就造成了抗日遊擊戰爭的廣泛性和永續性。在短短的兩年內,敵後抗日遊擊戰爭在華北、華中、華南的廣大地區,蓬勃發展起來。

在這浩大的敵後解放區戰場,日軍佔領的城市和交通線,被各抗日根據地軍民團團包圍。在犬牙交錯變化不定的戰線上,抗日軍民以普遍的游擊戰與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相結合,內線作戰與外線作戰相結合,充分發揮群眾的智慧,以極其靈活巧妙的伏擊戰、襲擊戰、破擊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層出不窮、千姿百態的奇妙戰術和作戰手段,打擊日軍,使其圍攻、“掃蕩”、“討伐”、“蠶食”、“清鄉”等頻繁的進犯,一次次遭到失敗。

數十萬日本侵略軍,陷於敵後戰場,狼奔豕突,疲憊不堪,欲打不得,欲罷不能。年復一年的龐大戰爭消耗,使日軍主力被拖垮,日本帝國主義的戰爭經濟走向崩潰的邊緣;而中國宏大的人民游擊戰爭卻發展到高階階段,從長期游擊戰爭培育和鍛煉出的千百支遊擊兵團和正規兵團,則成為擔起決定戰爭命運的重擔,向日軍反攻爭取最後勝利的主力軍。這是傑出的戰略決策和戰略指導藝術,與具有高度覺悟的人民武裝結合的產物。

中國的抗日遊擊戰爭,使具有優勢裝備的日本侵略軍,在它面前一敗塗地,這不能不使國內外很多人震驚和折服。美國軍事評論家威爾納在《日本大陸戰略的危機》一文中寫道:“在第二次大戰中,沒有一個地方的游擊戰能夠擔當游擊戰在中國將要而且能夠擔負的戰略任務。”日本人的評價是從切身體會出發的。曾在日軍華北方面軍司令部任過參謀的將領塚本政登撰文說:“中共八路軍對日本軍進行的戰爭,是一場任何條令都未寫過、也從未體驗過的特殊戰爭。”“他們擅長於夜間和山地進行遠距離機動,因而日軍常常處於內線被包圍的境地。”“從當時的情況看,可以說夜間是八路軍的天下”。“他們受過訓練,其體力和腳力高我一籌”,“同樣的時間日軍只能爬過一座山,八路軍能爬過三座山。”“日軍在千百次大小圍剿作戰中基本上沒有給中共軍隊以重大打擊。與此相反,在圍剿中日軍司令部、小部隊和後方部隊遭到毀滅性打擊的事例卻不勝列舉。”毫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