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家,是很難強盛的,即便它很富有。一個總說空話大話,越高調越好,而從沒想過兌現這些空話的朝廷,也無法將全民的力量調動起來。而當廟堂文化幾乎全成了假話、空話、大話的代名詞之後,世俗文化的大行其道也就成為必然了。

在清末,文化的二元化傾向可能是最登峰造極的時候,造成這種二元化的原因雖然很複雜,但程、朱道學無疑是其中主要的因素之一。這時候,即便光緒皇帝復出併成功立憲,但消除這種二元文化不是一朝一夕間就能辦到的,所以,此時談國家的強盛還為時過早。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十七章 永遠的歷史(1)

a) 悲劇的光緒

歷史是個單行道,過去了就永遠過去了,就是有多少不應該,多少不合理,它也無法重來一次,歷史無法修飾,無法潤色,所以歷史總是留下許多遺憾,許多無奈,惹得後人不斷的憑弔、論說。

一生充滿了悲劇色彩的光緒皇帝,本就生於末世,偏偏慈禧就選中了他來當這個末世的皇帝,從此他失去了歡樂的童年,沒有了正常的家庭生活,等他終於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思想、見解,想一展抱負時,慈禧卻又強行將他幽禁起來。光緒有過愛情,那便是與珍妃的愛,可慈禧殘忍地將珍妃害死了。珍妃一死,光緒等於失去了一切,失去了自由,失去了權力,失去了愛情,失去了家庭,他有的,除過那個所謂的皇帝名號外,僅僅就是心中強國雪恥的夢想了,而正是這個夢想支撐著他的精神,讓他渡過了十年的幽禁,奇蹟般的活到了慈禧即將斃命的時刻。但狠辣的慈禧仍沒有放過他,在最後關頭,用砒霜將光緒帝活活毒死。

拿破崙被毒,臨死時輕聲呼喚著他最愛的女人約瑟芬的名字,與光緒一樣,約瑟芬也在他之前離開了這個世界,拿破崙呼喚著她的名字,是因為他立刻就要與她同在一個世界了,他們又能見面了。只是不知光緒在臨死時,是否也呼喚著他最愛的珍妃的名字,說自己已經脫離了苦海,即將與她在地下相會?

現在無法找到光緒臨死時的照片,這照片或許曾經有過,或許根本就不存在,我一直在想:當光緒含恨離開這個世界,而製造了他一生悲劇的慈禧被人抬著來看她的時候,光緒帝的眼睛到底有沒有合上?

死不瞑目,這個成語用在光緒身上是那麼的妥切準確,而當也即將死亡的慈禧看著含恨離世的光緒,看著這個從兩歲就離開家,從那時就叫她為“親爸爸”,而被她毀了一生幸福、毀了性命的人,她的心中是否有哪怕一絲稍閃即逝的內疚?

由此我想到了一句流傳很久的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句話在任何儒家的典籍中都找不到,在道學家們的書籍中也找不到,雖沒有出處,但這句話流傳之廣,可以說在中國人人耳熟能詳,它已經成了一種“理”,與朱熹講的那些“理”一樣為國人所接受、所認可。光緒在慈禧前稱“兒臣”,既是兒子又是臣下,那麼按“理”慈禧讓他死,他就該死,死得其所了。

或者正是這種“理”無所不在的籠罩,光緒帝去世時,大清朝境內的百姓平靜異常,沒有人為光緒的死流露過惋惜、悲傷的情緒,百姓們甚至有點欣喜,大家似乎也覺得他該死,死得其所。《國聞備乘》記載了當時北京百姓的反映:

當德宗晏駕時,遺詔未下,而民間已周知。是日,遍城無不剃髮,嫁娶者紛紛,竟夕鼓樂不絕。

當時朝廷群臣的態度是:

德宗安奉乾清宮,群臣哭臨三日,皆無戚容。維孫家鼎以東宮舊恩,伏地痛哭不起。

一個為了變法圖強卻被幽禁十年,命運悲慘的皇帝,在他死後,大清境內竟然只有孫家鼎一人為他流淚,這樣的大清如果強盛的話,那真的是天理不容了。

魯迅先生曾經大聲吶喊,希冀喊醒國人的麻木,但是麻木也應是道學的副作用之一,道學的餘毒未淨,民族心中的麻木就難以喊醒,從這個角度來說,光緒死得很沒有價值,因為他當時完全可以不變法的,慈禧說什麼就是什麼,跟著混日子就是,至於割地賠款,想來終光緒一生,大清的地也割不完,賠款也是老百姓掏腰包,大清再窮,也不至於窮到光緒沒飯吃,又何必那麼激動那麼迫切,和真正能決定自己榮辱的慈禧太后過不去呢!

第十七章 永遠的歷史(2)

但是這段歷史永遠無法重來了,光緒,皇帝中的熱血青年,他永遠的留在那段歷史中了,這是他的不幸,也是他的大幸,因為那段歷史是不滅的,那段歷史也因為有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