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軍一到,便將西門地防務整個接收過來,以夏侯敦所領的一萬兵馬,守禦西門想來是綽綽有餘地.夏侯敦才剛入睡未久,泠苞率人來見。 將軍士拾得的書信奉上.夏侯敦接過信來,稍一過目,沉吟一會,便對泠苞道:"此事還是等明日與劉備那邊的人商議過後再說吧!"
翌日一早,夏侯敦令泠苞引兵守城,與彭羕領人往北門去見關羽、廖立等人.
看過書信之後,關羽久久不說話,實在是不知該如何分辨信中所言之事的真假.連多謀善斷的廖立看了,一時之間也是難下定論.若信中所言為真的話,眼下倒是一個擊破城外趙軍的大好時機.可陳到一個新降之將。 按理說趙營那邊怎麼都會對他有所防備地。 應該不會這麼容易得到領兵的機會.眼前的事情卻剛剛相反,陳到不僅獨領一軍來攻西門。 更是尋得了機會射了這樣一封書信入城,教人如何能不起疑!
眾人斟酌再三,還是沒個頭緒.本來他們只要守住樊城便萬事大吉了,也沒什麼可多想的,可這樣一個取勝的機會擺到面前,對眾人來說,尤其是關羽等一干武將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蠻大的誘惑.要人果斷下決心放棄這樣的誘惑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夏侯敦二人倒成了旁觀之人了,他和彭羕地心態倒放的比關羽等人來的要平穩得多.能借此機會戰勝城外的趙軍固然是件好事,就算把這個機會白白浪費了,於他們也沒有什麼,畢竟這是劉營自己內部的事,儘管夏侯敦極想親手從趙軍手上找回殺弟之仇.
曹操將夏侯敦派到樊城來,一為看重夏侯敦的武勇,二為夏侯敦地治軍之才,希望夏侯敦與關羽攜手守好樊城,以為漢中東面屏障.但夏侯敦的為人曹操卻是深知的,尤其是與關羽這等比他更心高氣傲的人共事,生怕二人起什麼爭執,壞了大事,行前曹操曾就此一再囑咐夏侯敦,以防壞事.夏侯敦這才能與關羽和和氣氣的共事.
既然是劉營內部的事,這個決定當然要關羽、廖立兩人來做了.就算陳到可信,可要擊敗城外的徐晃兵馬的話,就是有陳到為內應,也需要城中守軍出動大半才能成事,這可是要冒很大的風險的,一個不好,樊城就有可能會失守.權衡再三,廖立還是出言勸關羽不要輕信此事,以守城為要.關羽雖然極想一戰擊破徐晃所領兵馬,證明自己地能力,甚至挽轉整個戰局,但他也深知樊城地重要性,廖立又這麼說了,也只好白白放過這個機會.
關羽、夏侯敦兵到後,趙軍的攻勢一下子弱了很多,前日是一味地猛攻,這兩日不過是小打小鬧,簡直有天壤之別.此事也再正常不過了,敵方援兵趕到,徐晃緩一緩攻城也是必要的策略.
而在關羽、夏侯敦兵到的當夜,新野那邊就傳來了趙軍大舉來攻的訊息.訊息傳來地同時也帶來了孔明的手書,孔明於信中又一再囑託關羽等守好樊城.關羽等人雖在樊城。 卻是心懸新野那邊的戰事.就憑城下的三萬趙軍,守住樊城還是沒有問題的,而據傳來的訊息判斷,新野那邊的戰局卻遠比此間來地危急.
就在關羽等下定決心不理會陳到後,陳到於夜裡又射了一封書信入城.陳到一而再的射信入城相約圖謀趙軍,既令人不得不加以重視,又讓人不禁懷疑起其虛實來.陳到這樣做。 或可解釋為其對劉備忠心耿耿,或可解釋為另有用心.在廖立等人心中。 反而是後者佔了上風,想來陳到孤身在趙營,就算城中相信了他,也很難與其互通訊息,他卻不遺餘力地一再射信入城,教人如何能不懷疑其用心!
基於樊城的重要性,謹守城池。 閉門不出,乃是最好的選擇.在關羽等反覆確認這一點後,還是決定不理會陳到.
射了兩封信入城,卻沒得到半點回音的陳到,在營中急得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一樣,走來走去,久久難以平復心緒.已經兩日了,事情還沒辦好。 教他又怎麼跟徐晃交代!
既然前兩封信不能取信於人,再作書射入城中只怕也是枉然.但陳到一再考慮之後,還是決定在第三日夜裡再次射一封信入城,在這封信中,他將行事的時刻、暗號全都定下了.管他關羽等人信不信此事,反正先將事情辦好再說.送出第三封書信後。 次日陳到就收兵回北門外的大營去了.
第三次收到陳到地書信,關羽等都不知說什麼好了.事情因陳到這麼一施為,變得越發詭異起來了,教人怎麼也琢磨不透陳到究竟是怎麼個心思.雖說如此,卻做到了信中所說的收兵回北門外大營這一點,不管他究竟是什麼意圖,用什麼辦法辦到這一點的,事情既然做了出來,令人不得不更加